近日,《第三只眼看零售》獲悉,全家中國控股方臺灣頂新集團與日本FamilyMart株式會社簽署的品牌授權合約即將到期。雙方正在協商后續事宜,其結果將影響開設于大陸地區的2000多家全家便利店。
據了解,日本FamilyMart株式會社與頂新集團在2000年前后簽署了為期20年的品牌授權合作,共同在臺灣、大陸等地區開設全家FamilyMart。此次合約到期后,雙方將存在兩層關系糾葛。
其一體現在股權投資層面,據公開資料顯示,頂新集團持有大陸全家59.65%股權,臺灣全家持有大陸全家18.3%股權,其余股權由日本全家、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臺灣全家合資成立的FMCH(FamilyMart China Holding)持有。
其二則在于品牌授權方面,這關系到中國全家是繼續以“全家FamilyMart”品牌運營,還是更改全新品牌名稱后運作。
對于日本FamilyMart與頂新集團來說,一旦新一輪品牌授權合作無法順利達成,其負面影響更趨明顯。若頂新依舊保持其控股權,意味著日本FamilyMart或將失去大陸地區2000多家門店資源,造成其便利店版圖缺失。而頂新集團即便擁有大陸全家的實際控制權,如果需要更名運作,在影響品牌形象的同時,不排除將要在未來面對由日本FamilyMart新開授權的“全家便利”。
“這也解釋了為何近期關于全家的傳聞甚囂塵上,類似于尋求出售、價格談判、步調放緩等消息不斷傳出,根本原因即在于大陸全家的歸屬權可能變動。尤其是在羅森、7-eleven借區域加盟等策略大舉擴張之時,全家此次品牌授權變動的可參考性隨之放大。”臺灣某便利店原高管分析稱。
從品牌影響力來看,全家目前在大陸開設有2000多家門店,主要為直營模式。雖然從數量上居于羅森、7-eleven之前,但在區域布局上覆蓋面相對較窄,門店多位于華東、華中等地。隨著羅森、7-eleven不斷開拓空白區域,全家能否在大陸地區保持其優勢地位,將成為一大問題。
在品牌授權合作方面,包括武漢中百、北京超市發等區域企業均與羅森達成區域授權合作,雙方在合約到期后的門店歸屬問題,或將因日本FamilyMart與頂新集團之間的最終決議而受到關注。類似于羅森授權后開放其鮮食研發等核心技術給到合作方,當品牌授權到期后,如何繼續保持羅森的核心競爭力不外泄等問題隨之出現。
對此,《第三只眼看零售》向全家方面求證,對方表示,“基于合同保密原則,我們不便就此事回復。”
中國全家增長更勝日本
授權終止或造成左右手互搏
2000年左右,臺灣頂新集團拿下日本全家在中國境內的品牌授權,并與其合作開出全家便利店。據知情人士透露,通常日資便利店開放品牌授權的合作年限多為20年,而臺灣全家便利母公司滿福寶企業有限公司的成立時間為1998年,上海全家便利母公司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于2004年注冊成立。以此為依據測算,頂新集團與全家便利的品牌合作授權即將到期。
雖然未來走向存疑,但全家此前在中國便利店市場中的重要站位十分明朗。過去近20年來,它也被國內便利店經營者視為便利店標準化管理的標桿,與羅森、7-eleven共同切分著中高端便利店消費市場的蛋糕。但與后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全家在聚焦區域,提升門店密度上更趨完善。據北京商報統計稱,全家便利目前約有2500家門店,其中2000家位于華東區域。這意味著它能夠借此攤薄運營成本,從而盈利。
“便利店經營就是在成本與管理間尋求平衡,比如說全家之所以能夠在上海等地存活,是因為當地的消費水平能夠支撐其相對較高的運營成本。你讓美宜佳開到上海,或許就不太能被全家的目標消費者接受。但如果全家下沉到美宜佳所在的市場或商圈,類似于社區店這樣日均銷售4000左右的點位,基本難以支撐全家八個門店配備一名督導,八名督導配備一名區域經理,八個區域經理配置一個營運經理這樣的人力成本。”某本土便利店品牌高管分析稱。
這使得全家在進入大陸市場7年后即實現盈利。時任全家中國大陸總經理薛東都曾對媒體表示,全家在大陸的門店于2008年就已經做到店鋪端賺錢,而2012年第三季度便跨過總部費用的損益平衡點,單季獲利突破1000萬元。考慮到總部費用屬于固定成本,門店數增加、平均成本隨之降低等因素,全家獲利程度將會快速提升。
相比之下,羅森表示有望于2019年盈利,7-eleven則處于虧損階段,中國全家的經營狀況可謂效果良好。尤其是在日本全家于2018年宣布大面積關閉日本國內不盈利店面之后,中國全家在其整體版圖中的重要性由此凸顯。
但是,此次品牌授權合作即將到期,對全家來說將是一次不小的考驗。由于頂新集團與日本FamilyMart存在股權合作關系,雙方后續是否合作至少需要解決兩層問題,由此也使得業界對于全家未來眾說紛紜。
若雙方繼續合作,新一輪品牌授權的價格便成為首要因素。有業內人士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日本FamilyMart當然想要更好的價格,而頂新也有自己的立場,這可能是造成談判焦灼的核心因素。”
一旦價格談不攏,中國全家即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被日本FamilyMart回購頂新股權,繼續以“全家FamilyMart”品牌運作,這取決于頂新是否放手。另一種則是由頂新保持其控股地位,但不得再使用全家品牌。如此一來,日本FamilyMart既然看中中國市場,必然會尋找新的授權合作對象,使得雙方或將在商品、供應鏈、管理機制等核心競爭力趨同的情況下展開左右手互搏式競爭。
“當時有消息表示,中國全家注冊時還申請了另一個品牌名稱——全佳,我們也會討論上海等地的全家是否會變成全佳。”某臺灣便利店高管談起圈內傳言時表示。
區域授權助力品牌“快跑”
風險在于喪失核心競爭力
日資便利店品牌開放授權合作,逐漸從合作目的、合作形式等多方面試水調整。隨著此次中國全家的品牌合作授權即將到期,一系列可能產生的風險隨之浮出水面,并等待相關利益方去驗證。結合近年來羅森、7-eleven逐漸開放區域授權,日資便利店的發展模式及競爭格局隨之改變。
此前,類似于7-eleven進入臺灣、北京,全家進入臺灣、上海等區域時采用的合作模式,大體上遵循日本方面開放品牌授權,成立合資公司等形式。這一方面有利于日資便利店進入國內本土市場,在獲取本地化資源、溝通政府關系、掌握消費者習慣等方面占據優勢,另一方面也能夠獲得本地化企業的資本支持。而雙方對合資公司注入股權,也相當于為國內本土企業吃下定心丸,能夠借助日本便利店技術開拓本地市場。
有本土便利店高管曾表示,“本土的創業型便利店品牌,采用重資產模式運營為什么會出現九死一生的局面。就是因為它們不像7-eleven、全家這樣擁有一個富爸爸。”
事實也是如此,7-eleven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已有14年之久,依然處于虧損狀態。這對于任何一家本土新興便利店品牌來說,都是不可承受之重。但翻看7-eleven早期的合作對象也能看出,無一不是大型財團。例如廣州7-Eleven隸屬的華南市場的代理權掌握在香港牛奶集團手中;上海7-Eleven隸屬的華東市場跟臺灣屬于同一個派系,為統一集團所有;北京、天津等華北市場的網點則由日本總公司直接投資。
如果說全家堅持著以提升區域密度的便利店打法,那么羅森、7-eleven便在近年來展開區域擴張,由羅森提出的區域大加盟策略隨之出現。
但與全家、7-eleven此前合作不同,羅森大部分是采用品牌輸出模式,即向區域零售企業輸出品牌、管理技術及相關的供應鏈支持,從中賺取收益。更重要的是,羅森大概率不會對合作企業注資,這是一種擴張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運作模式。
一位區域便利店企業創始人對此表示,“區域企業愿意合作,基本上是抱著交學費的心態,把你的技術學過來,再伺機自己干。大不了就是換一個招牌,而消費者主要是看重便利店的商品、服務和距離,我只要保持獨立后的水平與合作時的標準持平,沒有日系品牌又有什么關系呢?”
由此可以看出,類似于7-eleven、羅森這樣開放區域授權的做法存在風險。例如羅森一度以鮮食、甜品作為其核心競爭力,在與武漢中百合作后,便指導后者投資建設了中百大廚房。《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中百大廚房也在向一些區域便利店企業提供產品供應,借此利用存量生產力,攤薄運營成本。這意味著,原本獨屬于羅森的產品資源成為業界有錢就能買到的流通性商品。
更重要的是,日資便利店此前是以精細化管理著稱,是一種重后臺、相對輕前臺的運營模式。但采用品牌輸出后,由合作方承擔資本投入、人力管理以及現場運營等板塊,這相當于逐漸向“輕后臺、重前臺”轉變。
一些便利店從業者對此表示擔心,日資便利店是否還能沿襲此前被奉為業界標桿的經營范式?
資本卷土重來
日資便利店走向成疑
進入2019年后,便利店業態出現了一絲頭部品牌動作頻頻、資本方卷土重來的跡象。而7-eleven、全家、羅森先后進入中國,進過十幾年發展也陸續走到了占位更迭的分水嶺。日資與本土便利店品牌競爭之下,格局又會如何改變?
“便利店業態到現在實際上才迎來健康發展的起跑點,此前都是做局。大資本對小資本做局,誘使他們投資便利店品牌,把這個業態搞熱,你看近期投資都是管理千億資金的大資本。大型連鎖便利店品牌對創業型品牌做局,在它們試水之后伺機而動。”一位研究便利店行業的投資人分析稱。
這使得當下便利店格局開始出現新趨勢:
從投資對象來看,資本仍然重點關注便利店業態,但開始從投資創業型品牌過渡到入手區域龍頭型企業。其獲利邏輯也從低位入手、以小搏大逐漸轉化為穩定持有,多方整合。
例如鄰幾便利店于4月2日宣布完成3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今日資本領投,老股東源碼資本加碼跟投。“鄰幾便利店創始人劉忠建此前操盤過十足便利店,被市場驗證過有掌握并使用資本的能力,對于資本來說相對更加穩定。”上述投資人舉例稱。
這也代表了資本投資便利店的關注點從新概念、新模式聚焦到經營數據、團隊是否可靠、產品研發供應等實操層面。劉忠建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來鄰幾考察時,不僅看門店、倉庫,更我令我想不到的是她還進了冷庫看,而且都看的特仔細。”
在此背景下,當前多個便利店品牌動作頻頻,最終只有一個目標:做大規模,成為頭部企業。例如美宜佳曾在2018年一個月內進入三個市場,意圖便是成為中國規模最大便利店。而最新數據顯示,美宜佳擁有門店11000多家,一年凈利潤在6個億左右,是本土便利店的標桿企業。
對比來看,日資便利店似乎更傾向于內部比較。比如說羅森中國通過靈活的區域授權加盟機制迅速做大規模,目的也是希望坐上外資三大便利店品牌中的第一把交椅。而7-eleven雖然在北京地區占據優勢,全家目前憑借其實現盈利、門店數較多等因素能夠保持優勢,但放大到全國范圍來看,實際上已經處于本土便利店品牌的“包圍圈”之內。
隨著本土便利店品牌在資本、技術等助力之下提高單店運營水平及供應鏈能力,再依靠其發源于本土市場的靈活性,未來大概率將會切分日資便利店的目標市場,乃至存量蛋糕。那么,一場后期之秀對于行業標桿的挑戰賽隨機開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