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下半年,繼宜家在中國開了首家城市店IKEA City后,一直致力于打造“第三空間”的星巴克在魔都開了內地首家集裝箱門店。本身具有話題熱度的品牌,相繼引進創新零售業態,一時間刷爆了各個社交媒體。
眾所周知兩個品牌在中國擁有眾多傳統門店,難以復制的品牌IP在消費者心中地位根深蒂固。 伴隨著消費升級,在全新的零售空間里,面對多變善變的消費者,它們通過另辟蹊徑的創新零售業態,所呈現的消費體驗和感官體驗全方位提升,正成為一種全新商業模式的嘗試。 01 市場增量下 傳統門店面臨“天花板”? 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高度發達,催生了很多新型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快消品公司以飛快的速度激增。加上市場的特殊性,使得之前需要花費十年、幾十年的“擴張史”,壓縮成僅僅幾年的時間。 乘著“東風”的新型品牌瘋狂崛起,分瓜了一部分市場份額,同行業眾多新品牌的“強勢”圍攻,也確確實實帶來了很大的威脅。以前僅用“量”來搶占市場的道路似乎到了“天花板”,很多品牌因此被迫面臨“中年危機”。 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向新零售轉型,通過空間環境、店面設計、藝術賦能,營造出獨具特色的休閑消費場所,調動消費者的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從而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和行為。 02 “不務正業”的星巴克、宜家 如何拯救商業體驗? 今天,派小沃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那些另辟蹊蹺,嘗試結合創新零售業態的品牌,是如何拯救商業體驗的? 星巴克集裝箱店 9月9號,星巴克在魔都開了首家集裝箱店,位于上海寶山區的智慧灣科創園,同時它也是星巴克在中國開的第800家門店。 上海智慧灣科創園,其前身是上海第三毛紡廠的倉庫用地,位置毗鄰黃浦江支流,“集裝箱”是這里重要元素,同時是一個主打科技與藝術的創新園區,因此星巴克自然而然也具備了集裝箱和藝術元素。 這家星巴克集裝箱店使用先鋒藝術感的6個集裝箱拼搭設計、錯落堆疊,極具未來感。一共分上下兩層,大面積的落地窗以及天窗,不僅讓室內空間通透明亮,而且從外面一眼看去,內部構造一目了然。 這家店的設計,不同于其他傳統門店,與其說是一家咖啡店,不如說是一家“藝術長廊”。3D打印的巨幅美人魚裝飾畫以及毛氈藝術裝飾畫極為“吸睛”,隨處可見的藝術裝飾,營造著濃郁的現代藝術氛圍。 兩個露臺和空中連廊,結合藝術和休閑于一體,給人們創造了一個休息和探索空間。 這并不是星巴克第一次玩集裝箱的主題,早在2012年,星巴克就在西雅圖開設了全球第一家環保的集裝箱店,由四個廢棄的集裝箱翻新而成。 18年星巴克在臺灣花蓮開了一家純白色的集裝箱店——“洄瀾門店”。 星巴克開設集裝箱主題的門店,初衷是為了對廢舊物品的二次利用,打造環保綠色咖啡店。集裝箱是星巴克向世界各地運送產品的重要載體,而大量廢棄的集裝箱不僅占用空間,而且廢之可惜。所以將這些“廢物”利用起來,通過設計師們的創意設計,從而賦予這些集裝箱新的生命和玩法。 星巴克層出不窮的概念店 一直以來,星巴克一直在嘗試探索,獨特的場景門店,讓人們嘖嘖稱奇。從最初的一家單純咖啡店,到現在集文化、周邊、體驗于一體的場景空間,每一次的改變都能讓我們感到驚喜。 ● 常態門店:覆蓋商圈、辦公樓、社區。 ● 甄選門店:提供小批量咖啡豆,有沖煮工藝,能體驗更多咖啡風味。 ● 甄選咖啡·酒坊:融合了咖啡、茶做基底的雞尾酒及特調,重新演繹咖啡魅力。 ● 甄選咖啡·烘焙坊:以烘焙美食為特色,純正意大利殿堂級烘焙品牌加入,獨特美食味蕾體驗。 ● 星巴克甄選上海烘焙工坊:中國最大、僅此一家的咖啡樂園。 ● 日本溫室樂園HANA BIYORI的星巴克首家溫室花園店 ● 社區寵物友好店:寵物們也能享受可食用低脂鮮奶油做的“爪布奇諾”和無咖啡因的“美式咖啡”。 ● 上海淮海路百盛百貨的星巴克新形象店 ● 上海美羅城的星巴克人魚藝術主題店 ● 上海智慧灣科創園的Starbucks Now啡快概念店 星巴克一直致力于打破傳統門店的限制,開創全新創意的玩法,各種別具一格、新穎獨到的概念層出不窮。 宜家--靜安城市店 宜家上海靜安城市店,位于南京西路(靜安寺對面),建筑面積超過3100㎡,一共有3個樓面。 宜家城市店的設計手法,不同于常規店鋪“家具大賣場”,這里更像是社交場所,能和家人淘好物,還能和朋友逛吃聊天,自由和舒適度大大提升。
和其他“量販式工廠”的宜家不同,城市店像是天然的陽光房,玻璃幕墻區域的布局,留出動線給到消費者,可以小憩放松,同時,又可以看到陳列產品。 IKEA City這次另外一個亮點當屬數字化體驗,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搭配產品組合,不用再一昧接受冷冰冰的家居展間。 國內首家IKEA City,專屬于上海城市元素是少不了的。一樓酷似石庫門的黑灰樣板間,還有靜安特色的老洋房元素,融入到前衛但又低碳環保的設計中。 每一層的場景風格,不盡相同,完全顛覆大家對傳統宜家風格的認知、印象。 1F 2F 3F 03 結 語 從一開始,星巴克和宜家分別憑借獨特的文化經營理念、打造一日游玩式體驗,樹立自己獨特的品牌IP,一路升級打怪晉級到C位,將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腦后,還收獲了一大批的粉絲。 可即使獲得這樣的成就,在這個更迭的時代里,依舊要通過不斷的創新、嘗試,開拓新型的零售業態,逐漸從消費場所過渡到體驗場景,凸顯鮮明個性,全方位刺激消費者的各種感官。在創新零售業態的助力之下,這些擁有深厚積累的品牌潛力無限。 “天花板”不是限制,相反,它提供更多維度的機會。如何將產品消費轉變成場景消費,進而上升到一種生活方式和體驗經濟,是接下來需要不斷嘗試、重置、踐行的重要課題。 |
|
原標題:“不務正業”的星巴克、宜家,如何通過另辟蹊徑的“創新零售業態”拯救商業體驗?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