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車場是實體商業(yè)重要的功能性空間之一,是驅車客群的剛需場景。 對購物中心而言,停車場存在商業(yè)價值轉化不足的問題。而停車位難找、尋車難、繳費排隊等問題也影響著消費者在購物中心的整體體驗。 數字化時代下,智慧化停車、無感支付等技術已經滲透到停車場景的一些環(huán)節(jié),但還無法帶來明顯的體驗提升,也無法釋放停車場的經濟價值。實體商業(yè)停車場的問題是什么?未來科技將為停車場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與消費空間割裂,停車場難以產生附加值 由于國內地下空間對商戶經營的限制,地下停車場通常與購物中心的消費空間相互獨立、缺乏聯動。因此,停車場雖是購物中心重要的流量入口,但始終僅承擔基礎功能,難以為購物中心創(chuàng)造商業(yè)的附加價值。
購物中心的停車場收益除了停車費外還有寄生業(yè)態(tài)的場地租賃和廣告收益兩種來源。停車場寄生業(yè)態(tài)豐富度較低,常見的有汽車美容,寵物托管等,面積不大,難以產生規(guī)模效應,所以營收有限;停車場空間閉塞,廣告展示價值也較低,其收益與寄生業(yè)態(tài)收益一般來說僅能覆蓋停車場運營成本,而難以激發(fā)出停車場天然流量的商業(yè)價值。
停車場景體驗感不足 對于國內消費者來說,停車場存在入庫車位難找、購物過后尋車時找不到車、出庫付費排隊耗時較長等問題,導致實體商業(yè)停車場體驗較差。這樣的體驗使得很大一部分消費者畏懼駕車出行購物。而那些規(guī)劃合理、體驗較好的停車場,恰恰成為購物中心增強輻射能力的抓手,吸引有車一族到場。驅車客群消費能力普遍較強,對場內營收貢獻顯著。
購物中心停車場的體驗感差一方面是因為車位資源緊缺,尤其是在土地資源緊張的一二線城市,停車難已成為城市靜態(tài)交通管理的難題。另一方面,停車場由于面積大,即使投入大量人力進行運營管理,依然存在難以覆蓋的角落,影響停車場的整體體驗。 信息化停車場利用車輛管理系統實現車輛自動識別計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車輛進出效率,節(jié)省了一部分人力成本,但依舊無法優(yōu)化停車場的全使用場景。隨著視頻反向尋車、無感支付等技術應用的落地,停車場的運營管理逐漸進入智能時代。
智慧停車提升場景體驗 目前的購物中心智能停車場以提升消費者體驗感為核心。消費者在停車場內要經歷4個使用場景:進場停車找車位,從停車場出來找電梯間,從電梯間返回時尋車,以及駛離停車場時付費。 當下智能化停車場主要專注于找車位、購物后尋車和出場支付,這三個場景也是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良好體驗的關鍵和難點。視頻反向尋車系統和無感支付是目前智能化停車場的主要技術應用。視頻反向尋車利用停車場內部署的攝像頭對車位進行檢測抓拍,判斷車位是否空置,并將此數據傳送至智能終端,提升消費者找車位的效率。消費者尋車時,在智能終端輸入車牌號即可獲取車輛位置和自身位置,形成導航路線,引導找車。
無感支付是在停車場景下,為消費者提供的極致流暢體驗。車主只需提前將車牌號和免密支付程序綁定,就可以享受無感支付體驗。入庫、出庫時車庫識別車牌號后,會自動從綁定的免密支付程序中扣費。
目前購物中心停車場景只能做到無感支付,在尋車環(huán)節(jié)還需要消費者在智能終端提前輸入車牌號。那么,購物中心停車場的應該如何打造全流程無感體驗呢?無感停車又能夠為購物中心消費空間帶來什么變化?
打造極致無感體驗 當下,我們正由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走入萬物互聯(Internet of Everything)時代。物聯網使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而萬物互聯在物聯網概念基礎上加入了人與物的互聯,將人、流程、數據和事物更緊密地結起來,使信息間的相關性更強,更具商業(yè)價值。
萬物互聯時代,停車場在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人與車的關聯和匹配已成為可能,核心難點是對車和人的定位。從技術層面來看,目前發(fā)展較為成熟的室內定位技術有 WiFi 定位、紅外線定位、超聲波定位、藍牙定位和射頻識別定位。除 WiFi 定位外,其他室內定位技術對環(huán)境要求苛刻,成本高,不適合在購物中心的停車場環(huán)境中部署和實施(各技術具體優(yōu)劣勢見下表)。相比之下,無線局域網絡能夠實現大范圍內的定位、追蹤與監(jiān)測,與其他室內定位技術相比更適合停車場的使用場景,且成本相對較低。
基于 WiFi 的定位系統,在消費者駛入停車場時可以識別消費者手機的國際移動設備識別碼(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IMEI),同時與圖像識別系統捕捉到的車牌號進行匹配,實現第一次車和人的匹配;找到車位后,圖像識別系統會先識別車的信息和位置,WiFi 定位系統再根據車的位置識別國際移動設備識別碼,以 AP(Access Point,無線信號接入點)信號強弱精準確認車主身份,再次確認人與車的匹配關系;當消費者購物過后回到停車場時,WiFi 定位系統識別車主信息后,將自動為消費者提供尋車導航;在消費者駛離停車場時,成熟的無感支付技術將完成整個停車場景的全程無感體驗。
隨著人工智能在圖像識別領域的成熟,以人臉識別技術為基礎的定位系統未來同樣可以應用到智慧停車的全城無感體驗中。人臉識別技術需在停車場各處部署攝像頭,在消費者駛入停車場時利用入口處的攝像頭第一次捕捉消費者面部信息,并與識別到的車牌進行匹配;停車下車后,人臉識別技術再次精準捕捉消費者面部信息,確認人與車的匹配關系;購物完成返回尋車時,人臉識別系統可在電梯等入口處捕捉到消費者的面部信息,并將匹配的車輛位置自動推送給消費者;駛離支付階段,同樣可通過車牌識別進行無感支付。
打破商業(yè)價值空間壁壘 全程無感體驗的底層是數據的打通。人、手機、車等信息的統一成為購物中心消費空間延展的基礎。在消費空間之外的延展使得消費者轉化為用戶,無論在消費空間內外,還是在場內場外都應與購物中心形成交互。
消費者和用戶的區(qū)別在于,后者對商業(yè)體的參與更加全面和深入。用戶不僅是服務和體驗的接收者,同時是內容和信息的產生者和傳播者,能為商業(yè)體帶來實時反饋,從而助力商業(yè)體運營調整和迭代。
采用新技術打通停車場各環(huán)節(jié)數據的優(yōu)勢在于,數據具有實時動態(tài)性。以停車下車后的內容推送為例,傳統技術只能根據車主數據進行推送,圖像識別技術可以識別到場的人數和性別,也可以根據身高等信息判斷年齡,并以此為依據判斷消費者是情侶休閑、家庭消費,還是閨蜜購物。根據消費者的到場目的,購物中心可以大幅增加內容推送的精準度,并根據場內的數據追蹤和反饋,不斷迭代算法模型。
用戶數據不斷沉淀,內容推薦越來越精準,購物中心的線上服務體驗將得到大幅優(yōu)化,可能會改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提高線上使用頻次。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轉換為用戶,與購物中心的交互從線下轉到線上,從場內延伸至場外。融合更多線上的多維數據,購物中心將實現向智能商業(yè)體的演進。
在商業(yè)運營中,前沿科技的真正作用并非在于帶來令人驚嘆的感官體驗,單純?yōu)榱丝萍级肟萍嫉淖龇ㄔ陂L期運營中是無法獲取消費者認可的。在智能化時代,商業(yè)體應將前沿科技應用的真正目的鎖定在將消費者轉化為長期用戶上,真正實現數據驅動的運營迭代。 |
|
原標題:4大停車環(huán)節(jié)無感化,能為購物中心創(chuàng)收嗎? / 編輯:烙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