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對手”京東16周年和618大促之日,阿里突然為自己“強行加戲”,宣布組織架構的調整。 相比以前,盡管這次變化只是“小打小鬧”,但依舊成功轉移了大家對京東銷售額突破歷史記錄的注意力。 6月18日上午,阿里CEO張勇通過全員信宣布了阿里新一輪面向未來的組織升級。備受關注的盒馬,升級為獨立事業群,侯毅繼續擔任盒馬總裁,向張勇匯報。 從組織架構來看,侯毅在阿里內部的職權基本沒有變化,盒馬作為阿里新零售的重要性也未被動搖。 而獨立后則意味著盒馬將滿負荷背負對阿里的營收壓力,面對阿里過去兩年的重金投入,阿里此舉,在于給盒馬更大的自由空間,從而隱藏著更大的希冀,還是在面對零售業一片“哀嚎”下的一種遲疑呢?
含著金湯匙出身的盒馬發展,可謂一波三折。 從被避而不談到馬云親自站臺,再到經歷兩年臥薪嘗膽,2016年阿里對盒馬進行第一次注資,直到2018年才大規模的投入。 隨著“認親”的完成,盒馬也開始了第一次的大規模運動:2018年4月28日,盒馬一口氣開了10家店,門店數量隨之攀升至45家,突然的發力也讓盒馬在零售行業占據一席之地。 截至目前,盒馬已經開出近160家門店。據阿里披露的數據顯示,運營1.5年以上的門店單店坪效超過5萬元,單店日均銷售額達到80萬,這個數字遠超過傳統超市。 盒馬耀眼成績單的背后,必然離不開阿里的傾力支持,作為阿里新零售的重要棋子,盒馬以自營、增量的創新模式,在阿里內部形成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侯毅曾說過,“盒馬的優勢,在于阿里集團技術研發部門的大力支持”。據媒體報道,在盒馬成立之初,阿里副總裁CTO優曇帶著技術團隊沒日沒夜的開發,為盒馬爭取在新零售行業試錯的機會和時間。 或許在全渠道、商品和供應鏈之間形成的技術壁壘,給了盒馬更多想象的可能性,也讓盒馬也成為這個龐大操作系統中的重要支撐部分。 除了技術方面的支持,阿里在資源上對盒馬也是毫不吝嗇。 去年年底,阿里將大手筆投資后的易果與盒馬進行深度融合,直接砍掉了易果To C端的業務,只為阿里的新零售兵團們提供To B業務。 不僅如此,時效性的體驗是新零售拉開差距的重要一環,在阿里收購餓了么后,直接與盒馬的配送進行打通,彌補在配送端的天然不足。另外,阿里讓盒馬直接接手貓超生鮮業務,也是靠自營模式建立阿里在新零售的決心。 過去一年,無論從采購到供應鏈,還是配送到技術上,阿里都以金主的角色和位置幫助盒馬。當然,盒馬的業態對阿里本身也是一種補充,在線下場景收割消費者,在布局生活服務上也是功不可沒。 有人說,盒馬的誕生是“零售行業最差的時候”。 數據顯示,2016 年,全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下降 0.5%,降幅相比上年擴大了 0.4 個百分點。 或許這與盒馬、阿里并無太大關系,但盒馬的問世終究是打開了零售的新思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幫助零售業重拾了信心。
這一次,盒馬升級為獨立事業群的消息,在此前并未放出任何訊號,只是阿里對盒馬的支持從未削減。 如今要“單獨奔跑”的盒馬,是否具備成立獨立事業群的能力?畢竟現在的盒馬整體仍處于入不敷出的“尷尬”境地。 按照盒馬近160家的門店計算,單店成本6000萬元,前期僅門店投入就超過百億元人民幣,況且還有無形與日常運維成本。 在這3年期間,阿里對盒馬的每一次投入,背后都在造成財報的一次次波動。 眾所周知,阿里的核心業務收入主要來源于傭金和消費費用,而披露出來的財報顯示,其利潤率也長期維持在60%左右,但在最新一季的財報中,利潤率下滑到35%,其中不乏源于對零售業務盒馬投入過多的猜測。 而盒馬如果成立單獨事業群,未來不僅擁有絕對的獨立自主權,也有助于阿里提高核心零售毛利率,讓財報重回峰值。但另一方面,盒馬勢必是獲得來自阿里的施壓,尤其是營收方面,并且也對成本投入進行相應的控制。 其實,阿里在前期對盒馬的投入已屢次達到峰谷,阿里也在試圖把盒馬能夠變得更輕,這一點從前文盒馬與易果、餓了么等合作就可看出,甚至“親兄弟”之間的采購、物流等成本不會直接放在盒馬身上,因為這兩家都不是上市公司,由此可見,獨立后的盒馬在財報上,不會過于“難看”。 阿里一心想要把盒馬變得更輕的大背景下,盒馬也開啟了“自救”模式。 今年4月,盒馬宣布關閉昆山的門店,這個信號讓業內人士猜測,盒馬進入“疲軟期”,畢竟沒有零售基因的新零售代表步子邁得大,在營運能力和品控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開始浮出水面。 然而,反觀整個被視為“新零售”代表的企業,美團旗下的小象生鮮關閉常州、無錫的5家門店,僅剩北京2家,而永輝的超級物種距離實現盈虧平衡也還有一段距離,京東旗下零售樣板7FRESH屢被換帥。 玩家一個個進入陣痛期,新零售整體陷入一片“哀嚎”中,那么盒馬未來的想象又是什么?
據天眼查顯示,盒馬的母公司注冊地在香港,而注冊時間正是盒馬被阿里投資的A輪之后,這也讓坊間引出不少關于盒馬是由阿里內部孵化的猜測。 如今被阿里獨立后的事業群,或許是盒馬被剝離的第一步。 《靈獸》認為,未來,盒馬將會開啟更多獨立投融資的戰略,至于注冊地在香港,很有可能涉及到海外業務,甚至可能會拆分獨立上市。 當然,這一猜測也許是過度解讀或理想化。再退一步,如果盒馬的獨立后的表現不能讓阿里滿意,未來更多的可能則是與阿里龐大的線下零售帝國融為一體。 畢竟盒馬過去已經作為了新零售的代表。 在未來,或許將盒馬身上探索出來的新零售方法論,用于三江購物、新華都、高鑫零售等傳統零售的探索上,進行聯營改造,亦或是像大潤發一樣,以戰略入股的方式進行資源共享。這些將在供應鏈和線下用戶的收割上,都能為阿里產生雄厚的價值。 再將收入麾下的傳統零售進行技術和到家模式的結合,對于門店效率、成本和體驗上或能向前邁進一步。 盡管盒馬加上前期技術投入和門店成本,現在仍處于虧損的狀態,但可以看出,阿里正在讓盒馬變得更輕,長此以往,或許模式能跑通。 盒馬的未來無論是獨立上市,還是為線下零售做“嫁衣”,都在映襯阿里在新零售的野心,但最后的結果究竟如何,在于天時、地利、人和。 |
|
原標題:盒馬“獨立”迎業績大考 未來的想象又是什么?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