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諸多零售企業中,物美就像一個隱形的霸主。從香港退市讓它不再對外公開財務數據,一定程度上隱藏了自己的真正實力。但伴隨著創始人張文中復出,特別是在并購市場上的高度活躍,顯示出其霸氣外露的一面。 若以2006年收購美廉美為節點計算,13年來,物美并購已斥資近百億元人民幣。諸如3.7億元收購美廉美、4億美元入股卜蜂蓮花、1.76億元入股新華百貨、14.2億元收購樂天瑪特21家門店、斥資27億元聯合步步高參與重慶百貨混改、作價14億元收購百安居等動作從未停歇。 物美在《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中表示:“要通過五年跨越,形成超市多業態共同發展、多區域聯動增長、多市場成片覆蓋的局面,并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中國民族零售龍頭企業”。 眾所周知,上一個希望通過并購形成國內零售巨頭的品牌是華潤萬家。物美野心,由此昭然若揭。綜合一系列動作、以及物美在業界釋放的聲量來看,它更像是在扮豬吃老虎,并擁有一套生存法則。 一位北京零售業高管評論稱,“物美就是選擇兩個字——活著。比如說它的現場營運、商品結構等要素,在北京市場都不是特別突出。但你看它的盈利性卻從不落于人后,這才是物美值得研究的重點。” 物美的“財技” 百億并購,錢從何處來 雖然物美近年來在業界相對低調,但算一筆賬就會發現,其在投資并購方面花費近百億元。那么,物美錢從何處來,則成為理解物美競爭力的切入點。 物美原董事長吳堅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不涉及大宗并購的情況下,物美當下現金流量狀況足以支持其穩定發展,例如上海、香港兩地的上市公司,均能夠幫助物美在資本市場上獲得一定支撐。但如果有好的發展機會,值得物美發起并購,那么物美還是有能力籌資。 這里能夠看出的是,雖然物美商業從港股退市,由物美控股完成其私有化進程。但在物美體系內,它們還保留著從二級市場中獲取資金的重要渠道,而物美商業則轉而擔當并購整合這一職能。因為退市之后,物美商業便有了更多靈活性,以便及時做出投資決定,同時將股東投資回報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 “物美商業私有化只用了兩個月時間,便宣告塵埃落定,這在港股私有化的歷史上并不多見。”一位關注零售業的券商代表分析稱。 而當物美需要發起大宗并購,其籌資渠道即通過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完成。這是一種常見的公司籌集資金方式。《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迄今為止,物美基本以每年兩到三次的頻率發布公開債券,單次募資金額均在數億元左右。 而物美每次發行債券的資金用途不盡相同,分別有補充流動資金、置換銀行貸款、償還債券等類型。例如2019年5月物美發布的2019年度第三期超短期融資債券公告,發行規模1.5億元,發行金額上限5億元。物美將根據本次發行結果將募集資金全額用于置換銀行貸款。 這使得物美能夠借此獲得一定的資金輸血,或用于當下主要布局,或一解燃眉之急。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發行債券也意味著物美需要承擔一定的償付壓力,若公司當時資金鏈緊張,債券償付便是雪上加霜。 舉例來說,物美集團原定于2019年3月14日至2019年3月15日發行“物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一期)”。該債券發行規模不超過10億元(含10億元)。但在2019年3月18日于深交所傳出取消發行。物美集團解釋稱,因近期市場利率波動較大,為合理控制發行人融資成本,經發行人、鑒證律師、簿記管理人、所有簿記參與投資者同意,發行人決定取消本次發行。 但據市場人士分析稱,“截至2018年6月末,物美集團短期借款余額52.79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余額 52.69億元(主要由“15物美01”、“15物美02”和“15物美MTN001”構成),公司面臨較大的即期償付壓力,因而停止發行新債券。” 此外,在銀行層面獲取授信,日常經營收益,也是物美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據了解,物美集團于6月3日與中國民生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民生銀行給予物美集團100億元授信。并在現金管理、供應鏈、投資銀行、個人金融等方面展開合作。 而據物美公開資料顯示,其2016年、2017年、2018年營收總額分別為377億元、406億元以及483億元,其中超市板塊銷售業績增長率保持在30%—40%左右。參考當下零售業發展趨勢,小業態成為新寵,大賣場日漸式微,而以大賣場為主要業態的物美能夠收獲上述業績表現,相當于逆勢增長。 多業態、多區域、多市場發展 物美棋進中局 按照物美規劃, 它希望在未來5年間,做到多業態、多區域、多市場發展。其中拓展新市場的有效途徑是并購,物美會選擇與其業態互補、相似或位于新市場的品牌進行整合。而挖掘既有市場潛力,則通過物美更為接地氣的操作邏輯落地經營。 綜合物美此前并購來看,其核心邏輯是對標區域龍頭下手,或是選擇未進區域內的優勢企業。這些企業通常具有一定規模的門店基礎、品牌影響力以及供應鏈等后臺基礎,能夠在短期內為物美貢獻市場份額。 例如近期業界有消息稱,物美與永輝參與的一個投資者團體,入圍了對麥德龍旗下中國業務的最后一輪競購,交易估值在20億美元左右。據了解,麥德龍于1996年進入中國后,目前在中國的58個城市開設了95家商場。若物美競購成功,麥德龍覆蓋多城的供應鏈網絡及B2B資源,都能夠為物美提供新的助力。 在北京這一物美主戰場之外,包括收購百安居拓展智慧家居板塊,試水華東市場;入股浙江供銷超市,在浙江范圍內以農村市場為中心與物美的標超業務形成互補;聯合步步高參與重慶百貨混改,在百貨板塊再添助力,并深入西南市場等動作,都顯示出物美正通過并購鏈接起全國版圖,并從業態上做到互為補充。 但相比較入股并購來說,整合過程中的品牌、團隊融合才是考驗一家企業能否把并購作為核心戰略的重要因素,物美在這方面則更傾向平緩過渡,其收購后大多數情況都保留了被收購方的品牌獨立。比如說物美收購后保留了原美廉美經營團隊繼續主持日常經營,并保持“美廉美”品牌獨立性。 一位北京商界人士告知,“物美實際上是用一種更為緩和的方式融合了美廉美,如今來看效果更好。其實美廉美做的是非常好,號稱北京零售市場上的價格屠夫,當地企業都怕碰到美廉美。但被物美收購以后,美廉美本身的被物美品牌稀釋,包括管理團隊、運營方式已經和物美越來越像,基本上可以說就是掛著美廉美牌子的物美。” 而物美的經營理念及操盤能力也是推動其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即只要活著。“很多企業都在糾結一個問題,是先做自己夢想中的超市,還是先活著,物美無疑是選擇了后一種。它的現場營運、商品結構、商品品質等板塊,在北京市場來說都是不是特別突出。但是它最終的盈利表現卻從來不落人后。”該商界人士同時表示。 這種“只要活著”的務實性,一方面促使物美的經營理念更接地氣,例如其新店拓展原則是僅在現有區域內布局,不會進入空白區域發展,并且一家開好再開一家,從而穩健發展。另一方面,這種務實性也反映在物美面對市場變化方面。 例如張文中在談到如今正熱的生鮮賽道時表示,“目前很多企業把資源用在了對C端需求的充分滿足上,所以大家看到在生鮮這個領域需要花很多錢滿足“端”的需求,但是這個模式是難以長期持續的,要不然就是線上和線下的需求是被割裂的。” 也就是說,物美不會通過無限燒錢來一味遷就消費者,因為這不能帶來健康的商業模式,同時,物美認為買菜的到店需求不會消失。為此,物美更傾向于發力門店+前置倉模式,使供應鏈效率最大化。 效仿華潤路徑 對標未來龍頭之爭 上一個采用并購方式拓展全國市場企業,當屬華潤萬家。雖然如今不少品牌也發現了并購整合這一趨勢,但能夠將其作為核心戰略持續推進的品牌,還是物美更為顯著。由此也能看出,物美早已不滿足于北京零售業30%的市場份額。它對標的未來,是本土零售業龍頭之爭。在這一層面上, 物美實際上已經把自身納入華潤萬家、永輝、大潤發等頭部企業所在的第一梯隊。 對比華潤萬家的發展史,除去不斷開設自有門店外,通過資本收購才是華潤萬家獲得階段性增長的重要途徑,截至當下,幾乎占到華潤萬家發展歷程的三分之一。例如在1998年至2002年間,華潤萬家從入股到華潤總公司出資1.4億,全資控股華潤萬方超級市場有限公司,促使華潤萬家深圳門店數當時達到100家以上。2001年,華潤以4.57億元的價格收購萬科集團持有的萬佳百貨72%的股權,被一些行業人士稱為螞蟻吞大象,為其典型多業態發展基礎。 物美如今舉動,與當年華潤萬家的做法如出一轍。其相關負責人甚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下實體零售業面臨困局,反倒使物美在面對一些優質企業時,從沒有并購機會到獲得并購可能。因為可能一般的企業,正常的經濟環境下沒有問題,但現在一緊縮,有些效益就不好了,效益不好我們就可以收購它,把它納入到我們的系統里,系統規模越好,效益就越好。” 由此可以看出,物美希望通過體量優勢,覆蓋更多市場,運作關聯業態,并從規模上獲得效率提升、成本攤薄,最終在全國范圍內構建起零售版圖。而從物美《2018年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說明書》中“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中國民族零售龍頭企業”這句表述,也能一窺物美野心。 |
|
原標題:物美“效仿”華潤萬家 13年內斥資近百億元并購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