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一張過于值錢的牌照,一向沉默的王府井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6月9日晚間,王府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表示,集團已獲得《財政部關于王府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免稅品經營資質問題的通知》,這意味著公司擁有了免稅品經營資質,可以經營免稅品零售業務。 次日開盤后王府井迅速漲停,截至當日收盤,王府井股價收于30.12元。但早在4月底,就有傳聞稱王府井控股股東北京首旅集團正在申請免稅牌照,從4月19日到6月10日,王府井股價累積上漲近140%,市值增加超過100億元。 由于公司股價在無明顯利好消息的情況下”提前“上漲,有投資者質疑存在內部交易現象。此外,王府井股票價格在6月8日、9日、10日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根據上交所交易規則,屬于股票異常波動情形。 但王府井在6月10日晚間發布公告回應稱,經公司自查并向控股股東核實,截止本公告披露日,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此外,公司知悉該項業務的內幕知情人沒有違反保密義務行為,也沒有其他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情形。 這無疑是一張非常“值錢“的牌照,其稀缺性決定了它的價值。 在此之前,中國擁有免稅品經營資質的企業只有七家:中免、日上免稅行、海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僑。而中免、日上免稅行與海免均為中國國旅集團旗下公司,旗下運營著北京機場免稅店、上海機場免稅店、海南海棠灣免稅店等國內最知名的幾個免稅店。中國國旅占據了全國免稅業超過90%的市場份額,幾成壟斷態勢。 免稅業是一個強政策導向的行業,指的是一些國家或地區給設立在出入境關口或市內的零售商發放免稅品經營牌照,允許其銷售免去進口關稅、增值稅以及消費稅的商品。在中國,免稅店的形式主要分為機場免稅店、離島免稅店和市內免稅店。 如今王府井獲得的這張免稅牌照,是百貨行業獲得的第一張免稅牌照,不僅是王府井的免稅業入場券,也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中國免稅店新競爭的開啟——韓國代購們最中意的市內免稅店,馬上也要在中國開起來了。 王府井:一張救命門票? 王府井集團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市百貨大樓,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由于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家國資百貨商店,也有“新中國第一店”的稱呼。2017年,公司經歷了重大資產重組,目前旗下主要經營業態包含百貨、購物中心、奧特萊斯、超市等。 但王府井如今面臨的是這樣的環境:百貨業整體業績連年下滑,加上疫情給所有實體商業帶來致命打擊, 在此時得到一張免稅店入場券,對王府井來說顯得更加意義重大。 受疫情影響,王府井今年的第一份季報顯得尤其“慘烈”。王府井集團發布的2020年Q1季報顯示,一季度實現營收15.2億元,同比下滑78.79%,營業虧損為2.05億元,同比由盈轉虧。 截止一季度末,王府井合計持有百貨、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共53家。其中,百貨實現營收10.08億元,購物中心營收為2.19億元,奧特萊斯營收為1.1億元,但從毛利率層面來看,奧特萊斯的毛利率達到59.88%,高于百貨(26%)和購物中心(21.8%)。 雖然目前百貨業態是王府井的主要營收來源,但其疲態已經越來越明顯—— 2019年全年,旗下百貨業態全年收入同比下降3.52%,財報中將此解釋為“受門店減少以及部分門店閉店裝修的影響”,而奧特萊斯業態的營收、利潤雙漲,其營收占總營收的比例已達到17.9%,成為業績增長的新生驅動力。 為了拯救業績,王府井正在嘗試傳統百貨以外的路徑,把寶壓在奧萊上:王府井在今年預計有六個新項目開業,包含四個購物中心、一個街區項目、一個奧特萊斯;今年4月25日,王府井還公告稱,擬購買河南新鄉市賽奧商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新鄉奧特萊斯項目商業物業。 截至目前,王府井方面并未對外披露拿到免稅牌照后的具體動作。但據北京日報援引業內高管人士表示,王府井集團在此之前就擁有與退稅業務有關的免稅資質,旗下北京商場擁有退稅業務,所以免稅店落地形式可以預估還是聚焦在北京市場。 目前,王府井旗下在北京的業態覆蓋百貨、購物中心與奧萊,包括北京百貨大樓、東安市場、雙安市場、長安商場、右安門王府井購物中心和北京賽特奧萊等。 不管是百貨疊加免稅店,還是奧萊疊加免稅店,都能給傳統零售業的轉型帶來一些新意——尤其是,北京市場的免稅業發展空間非常大。 根據中信建投2019年的研報,如果拿目前免稅業發展最為成熟的韓國來進行對比測算,在中國的免稅業態發展成熟后,預計北京與上海的免稅市場規模分別能達到225.7億元與309億元;拋開機場免稅店(這是目前國內免稅店的主要戰場),北京與上海的市內免稅規模分別能達到151億元與183億元。 中國免稅店:向韓國學習? 但對中國消費者來說,“市內免稅店”是較為陌生的物種。 在近期的“海南代購”興起之前,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日上免稅行可能是最熟悉的免稅店——價格具有優勢、商品種類齊全,無論是從首都機場還是從浦東機場出入境,消費者都可以在日上選購化妝品、香水、包具等產品。 目前北京市內只有兩家市內免稅店,分別位于朝陽區藍色港灣與惠新東街,前者主要面向境外人士,由中免集團運營,后者由中出服子公司運營,中國公民憑借180天內的入境記錄可以在店中購買商品,限額為5000元。由于限制條件頗多,境內消費者基本享受不到免稅店的低價產品,在2019年分別開業后,這兩家免稅店的客流情況一直不佳。 中國這樣的免稅業結構與韓國有顯著差別。 韓國免稅業以市內免稅店為主,最有名的樂天免稅店在2018年實現營收7.5萬億韓元,在世界范圍內僅次于全球最大的免稅品零售商Dufry,其主要渠道就是市內免稅店,能夠占到總營收的65%。 韓國本土居民的免稅購物限額從1995年的2000美元提升至目前的5000美元,樂天、新羅等免稅巨頭們的合作品牌分別超過900家、1300家(數據截止2018年底)。可以說,韓國免稅行業的發展得益于政策激勵(境內消費者消費限額高)與行業上下游的支撐(免稅店自身的品類規模大,本土香化產業鏈發達)。 市內免稅店的發達,加上較低的出行成本,韓國因此成為中國游客與代購的最佳購物地點。根據韓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數據,2019年第一季度,韓國免稅店中外國人貢獻的銷售額占比達到81.8%,其中中國內地游客占到93.8%、中國臺灣占0.5%。但在2019年1月,中國頒布新的《電商法》后,中國的個人代購減少,加上2020年的疫情沖擊,目前的韓國免稅行業正在經歷一段痛苦的低潮期。 不過,從今年以來的政策變化可看出,中國正在加大力度鼓勵免稅行業發展。今年3月引發的《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專門提及強調完善市內免稅店的政策,未來對于免稅店的額度限制、入境時限都可能進行調整,有利于中國消費者的離境消費,同時使境外消費回流至國內。 等到中國也出現自己的“樂天”或“新羅”,或許也能催生一批以此為生的“中國代購”了。 |
|
原標題:王府井喜提的免稅牌照,是一張救命門票?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