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第一商業網記者 吳婕秋9月7日廣州報道)今天下午,由本網主辦的“新世紀十年粵商高峰論壇暨廣東杰商頒獎典禮” 媒體座談會在正佳廣場隆重舉行,對廣東商業過去10年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和展望。 欲了解更多精彩詳情,敬請留意“新世紀十年粵商高峰論壇暨廣東杰商頒獎典禮”專題! 圖為座談會上嘉賓們暢所欲言,氣氛熱烈
專家論點: 廣州楚睿商業咨詢董事長黃文杰:未來十年就是商業地產的“黃金十年” 在號稱史上最嚴厲的房產新政實施以來,住宅市場的持續低迷行情使得不少投資客開始逐漸將目標轉向商業地產,再加上廣州過去10年的商鋪供應量較低,導致投資客投資商鋪的熱情更高。 今年格外與眾不同,首先是商業物業大批量供應,據初步統計,僅外來商戶便為廣州新增近百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能否都搭上亞運快車還很難說,但就單年總體增量來說,已是破歷年來的紀錄了。”他認為如果說過去十年是住宅地產的“黃金十年”的話,那么未來十年就將是商業地產的“黃金十年”,許多個體的投資行為將由“買房”轉向“買鋪”。此外,由于大量國際一線品牌的進駐,廣州商業還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品牌時代。 亞運會這一體育盛事對城市的發展將帶來極大動力,在此推動下,政府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城市形象的打造都會傾盡心力,城市規劃將升級改造,而這些對商業發展都是難得的契機。不過,亞運會并不是現在商業項目井噴式發展的主要動力,從過去的經驗看,這種盛事對商業銷售作用不會非常明顯,不要對其帶來的商業效益過于樂觀。廣州商業的發展是歷史走到了這一步,多年來積累的,并不是因為亞運而引爆的。
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粵商應多抬頭看路,回歸商業自身發展 不同于全國其他城市,廣州商業的發展呈現出畸形態勢,供求關系被壓迫,需求被扭曲,城中村中的商業街以及違章建筑便是很好的例子。 廣州商業雖然借亞運之機明顯加快發展,但目前的發展模式,還是深深打上了粵商急功近利、投機性強、追求短期目標的烙印,過多的主流商家甘心當“二房東”而不是真正的商人,沉醉于對高鋪租的追求中,生意一好就升租,想方設法地“榨干”商戶的利潤,卻十分忽視自主采購和經營,不愿意親力親為從流通環節賺錢,導致大量商戶流失,從而無法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此外,廣東商家的創新意識普遍不強,如電子商務、綜合營運等方面均落后于其他城市,過去十年廣東企業的資本并購更是少之又少。 廣東商家大多憑經驗辦事,對企業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戰略眼光,也沒有品牌意識,很難留住人才。 未來10年,廣東商家要多抬頭看路,只有回歸商業自身的發展,才能奠定長期發展的基石,真正走出廣東,走向全國。
廣州市商道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堅:亞運帶來“蝴蝶效應、鯰魚效應、破窗效應” 亞運效應首先表現為一種“蝴蝶效應”:作為一個事件性的體育盛會,卻催生了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的新定位;其次是一種“鯰魚效應”,隨著北商洋店的進入,一下子激活了本地商家斗志;再次也有“破窗效應”在發酵,如原有的商業設施陳舊落后,商家也見慣不怪,但由于亞運促使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也令商家商企激發出更新的需求和勇氣。 商業地產被業內人士稱為“四高”,即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高技術。過去十年,廣東商業從低端走向高端,從粗放型到精細型,開發和運營經驗比較成熟,也培養了很多專業人才,相信廣東商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會更加美好。
太陽新天地購物中心董事總經理楊軍艇:廣州商業已經開始奮起直追 2009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4891.76億元,增長達16.3%,自1983年起連續26年穩居全國第一。 然而過去10年同行發展中,表現最不盡如人意的便是廣州。從本世紀開始,廣州購物中心建設明顯落后,10年內只建了三個大型購物中心,廣州商場進駐的國際一線品牌相對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來說更是少得可憐。此外,廣州身為改革開放前沿地帶,但至今卻無一家大型外資百貨進駐。究其原因,與廣府文化的“小富即安”思想、政府規劃能力的欠缺、南方四季氣候變化不明顯、廣東人“重吃不重穿”的傳統消費觀念、商家缺乏品牌意識等因素有關。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地商業倒是發展得紅紅火火。 可喜的是,廣州商業已經開始奮起直追,僅今年就新增近100萬平方米的商業面積,帶動整體商業檔次明顯提高,明年將進入洗牌和調整階段,給接下來的10年提供了高速發展的土壤。
媒體報道: · 羊城地鐵報:穗商業地產將迎來“黃金十年” |
|
原標題: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