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貨作為曾經傳統零售的主力,有過輝煌的日子。而隨著零售業不斷發展,百貨商場早已風光不再,大批知名百貨黯然退出歷史舞臺。疫情之下,瓶頸期的百貨商場的生存境況顯得更為艱難... 01 334萬家百貨企業受沖擊 百貨或成“時代的棄兒” 今日(3月31日),開業14年的鄭州大商金博大店宣布閉店了。 3月30日,樂天百貨沈陽店發布公告,宣布將于4月30日停止營業后正式閉店。 2019年,萬達將37家百貨店打包賣給蘇寧。 下面來看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 截至2020年3月16日,我國目前在業的以“百貨”命名的企業共334萬家。從2018開始,百貨企業的注銷、吊銷量開始升高,2019年達到了15萬余家,是2015年的10倍。2019年1-2月是百貨企業注銷、吊銷量同期最高的,達到17809家,是2020年同期的6倍。 2020,在疫情的影響下,1-2月以“百貨”命名的企業注冊量僅為6萬余家,比2019年同期降低了54%。 國內如此,國外形勢也不容樂觀。2020第一季度,就有大批世界知名百貨公司傳出消息: 美國梅西百貨計劃未來三年關店125家,裁減2000個職位。
美國百年奢侈品百貨尼曼正考慮申請破產。
英國最大的百貨John Lewis宣布暫時關閉50家商店,這也是該公司155年歷史上第一次不向客戶敞開大門。
...... 遍地哀歌,百貨的末路真的要來了嗎? 02 百貨至暗時刻 如何生死轉型 以傳統零售業為主體的百貨,無法滿足新一代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近年大熱的購物中心進一步擠壓了百貨的生存空間。多業態多業種復合,滿足“一站式消費”需求的購物中心,也自然成了許多百貨的轉型首選。 轉型需跳出固化思維 早在幾年前,許多傳統百貨就在嘗試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謀劃升級轉型。引進特色餐飲項目,利用微博、微信等線上渠道營銷,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這是因為多數百貨沒有打破固化思維,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他們沒有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而是依然把轉型重點放在“商品銷售”上,自然無法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數字化是“解藥” 近年,數字化成為百貨行業的發展共識。依托數字化運營,可以降低營運成本、提升營運效率,更可以建立高活私域流量,提升購物體驗,優化供應鏈等等。 同時,物聯網發展讓物與貨,比如貨架與商品、物與人、物與物都可以連接起來。實現零售行業“萬物互聯”。 銀泰百貨就是零售行業內的數字化轉型示例。在百貨業一片蕭條時,銀泰在過去三年進行了破釜沉舟式的數字化改造,重塑百貨業人、貨、場關系。通過數據驅動百貨零售業優化供應鏈體系及定價體系,以互聯網技術推動冗長低效的顧客反饋體系的改變。2019年,銀泰百貨銷售額逆勢上漲37%,給百貨數字化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需要注意的是,數字化只是對更好商品與服務的追求的實踐和助推,盈利的本質依然是商品和服務。過去的百貨業太風光了,以致于忽略消費者的感受。“回歸零售本質”才是百貨業的出路。 03 新趨勢:百貨的社區化轉型 要激活百貨業,除了數字化,社區化也是一個轉型趨勢。疫情中,社區商業彰顯出了強大的抗風險能力。疫情過后,將百貨打造成滿足3公里內社區居民生活需求的“高質量生活配套”,會成為一個新趨勢。 去年開業的“盒馬里”就是新零售社區商業的一個良好探索——整個購物中心分為三層,涵蓋了零售、餐飲、生活服務、親子四大業態,主要服務于3公里內的社區居民。試營業5天時間,6個親子商家已經獲得1000個訂單成交。 此外,隨著中心區商業逐漸飽和,社區型商業會成為未來商業地產的發展重點。 04 寫在最后 百貨業的興衰折射出了中國零售業的發展歷程。雖然現下行業整體對百貨的信心不足,但相信通過“數字化、社區化”等自救轉型,仍有望看到百貨業綻放出新的生命力。 |
|
原標題:激活“百貨業” / 編輯:麗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