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蘋果開創觸摸式智能手機新時代以來,功能機市場在2012年開始進入高速萎縮期,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高配置的智能手機。不過國產品牌在這個過程中仍然擔任著“硬件搬運工”的角色,未能在中高價產品上分一杯羹。據市場調研機構賽諾統計數據顯示,國內3000元以上手機市場90%的份額被蘋果和三星兩家占據,剩下10%則由索尼、諾基亞、H T C等少數國際化品牌瓜分。至于國產品牌,在該區間市場占有率則幾乎為0。 國內品牌難賣高價 據賽諾的統計數據,3000元以下區間可謂“群雄并起”,且手機款式數量之多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不過當價格提到3000元以上,品牌開始向國際化集中。按照賽諾的統計,國產品牌中除了宇龍酷派有一款產品外,沒有一家的手機能賣到3000元以上。而在該區間內,蘋果和三星又占據了九成市場,剩下的一成才輪到H T C、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等國際化品牌。 國內品牌不乏高端機型,但它們往往主打性價比,高端但不高價。無論是近來風頭正勁的小米手機,還是整體市場份額躍進至國內第二名的聯想手機,做到3000元以上也有困難。 國產手機仍要打“品牌戰” 不過手機咨詢公司戰國策首席分析師楊群認為,“手機業發展歷史證明,國產品牌的競爭力就在3000元以內,角逐3000元以上區間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值得。”他表示即便賣不出高價,中國仍然有絕對大的市場可以支撐國產手機的發展。而隨著產品之間的同質化日益嚴重,硬件價格逐步透明,品牌將變成國產手機之間主要的區隔標識。 |
|
原標題: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