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個人信息嚴重泄露。上午接到電話,點名道姓說我網購中獎,免費獲贈一套上千元化妝品,只需付200多元……”這是一名網友在網絡上的一段留言。有過類似經歷的網友不在少數。不僅是網絡詐騙,商業企業機密的泄露、青少年對不良信息的瀏覽、個人信息的泄露、惡語相向的網絡暴力等等,讓網絡帶給人們的便捷體驗變了味。在過去一年里,網絡犯罪使我國個人用戶蒙受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890億元,受害人數超過2.57億,這組讓人震驚的數字意味著,個人信息的泄露已經嚴重危害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亟須立法進行保護。也因此,人大常委會今天將審議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草案,讓廣大網友充滿期待。 前不久,央視《焦點訪談》欄目中報道過這么一則案例:廣東省化州市一位鎮干部去年底前往當地公安局網監大隊,稱有人在化州論壇網上發帖,說他不但“利用土葬斂財”,還是個“桃色書記”。不管他怎么解釋,周圍的人依然議論紛紛,令他苦不堪言。對此有人建議,找網站刪掉這些帖子。在與論壇取得聯系后,這名干部匯了5千元,之后帖子就刪除了。然而僅僅一個月后,有關這名干部的負面新聞再次出現在論壇上,對此,論壇的答復是:5千元只管一個月,還想刪就要再交錢。這位干部無奈又交了2千元,但他覺得不放心,于是向公安機關報了案。 化州警方在偵查過程中發現,盡管這些負面新聞的發帖者使用不同的網名,但實際上是同一個人,其真實身份是化州論壇的創辦者王智權。他通過一個軟件在網上搜索有關化州的負面信息放到他的論壇上,自己又注冊了幾十個馬甲,炒作一些領導干部的負面新聞,逼受害者出錢刪帖。落網后,王智權供認自己通過匿名發帖、收費刪帖,已經獲利10萬多元。 虛假的身份信息背后,掩藏著很多違法犯罪的事實。除了敲詐勒索,部分人匿名在互聯網上發布虛假信息,甚至是與公眾生命、財產、生活有關系的網絡謠言。 比如,此前互聯網上有消息稱,一些新疆艾滋病人將帶有艾滋病毒的血液滴在涼菜和燒烤中,吃了這些東西,就會傳染艾滋病。經過警方調查,這是河南一名網民憑空捏造的。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指出,網絡犯罪鏈條較長,追查加害者更有難度,這是目前網絡犯罪大量出現的重要原因。 【實況】 近年來網絡犯罪行為明顯增多,尤其是黑客和釣魚網站的出現,讓老百姓深惡痛絕。在百度上搜索“黑客”,可以得到6480萬個結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黑客網站。那么,為什么如此眾多的黑客網站能夠存在呢?網絡安全專家金飛透露,很多非法網站都是通過網上代辦公司,網上辦公完成備案的。 【實況】 今年的淘寶雙十一促銷日前兩天,根據網絡安全公司的監測顯示,每天新增加釣魚網站數量就有3萬個左右。這些違法網站也是利用虛假信息,找代辦公司辦理內容虛假的備案,掛羊頭賣狗肉,許多網絡犯罪案件追根查源到了這里也就成了無頭案。而網友如果不小心登陸這些釣魚網站偽裝稱的銀行或電子商務網站,銀行帳號就可能被竊取,進而被盜取錢財。 新華社、人民日報這幾天持續分別就網絡信息保護播發文章說,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刻不容緩。很早以前,國外就把互聯網比作“信息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法律約束和駕駛員的道德自覺缺一不可,網絡信息高速公路同樣如此。有學者指出,網絡立法的首要意義,是為公民網絡活動的合法權益提供維權依據,讓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得到法律保障,同時,也可以為互聯網企業之間的競爭提供明確的行為規范。 |
|
原標題: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