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 ●重在改善民生,根本是增收入、穩預期
擴大內需,落點還在于擴大消費這一最終需求。
近幾年,我國消費不足狀況有所改觀,去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首超投資,拉動經濟增長4.5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2%,比上年同期加快6.1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增幅約為14%,為改革開放30年來最高,三大需求趨于協調。我國人均GDP超過2400美元,按國際通行說法,這正是消費水平快速成長的黃金期,進一步擴大消費似乎完全可能。
但就消費率而言,我國仍不高,2007年最終消費率僅為49%,低于世界61%的平均水平和發展中國家平均線。城鄉社保體系不健全、居民收入預期不確定,決定了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的局限性。政府應把握時機,利用更多的財力做幾件大事。
拉動消費,根子在提高收入。楊宜勇認為,必須切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升消費能力,并壯大中等收入者隊伍。不少專家提出,應盡快建立與CPI掛鉤的工資增長機制,實施已定的年內公務員提薪政策,釋放擴大消費的信號;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對低收入居民可考慮發放消費券補貼,讓低保戶、領取失業救濟等低收入群體得實惠。眼下股市低迷,需出臺一攬子刺激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的舉措,提振信心,穩定居民對財產性收入的長期預期。
另外,“改革不到家,掙錢也不花”,人們的后顧之憂,要下大力氣消除。李稻葵說,政府應更多承擔起改善民生的責任,增加公共財政支出,健全社保體系,解決最緊迫的養老、醫療、失業幾大保障問題。比如,運用部分財政資金充實養老金賬戶,加緊實施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案。
專家認為,現在居民儲蓄高達20萬億元,收入增量有限而購買力存量巨大,亟須多管齊下化解存量,提高消費傾向,讓大家敢花錢、愿花錢。同時,進一步放松對服務業的管制,拓展旅游、文化、休閑、體育健身等服務性消費,鼓勵汽車合理消費,降低住房交易稅費,加強消費安全監管,擴大部分消費品進口等。
專家指出,提高收入,完善社保,會增加企業成本和財政支出壓力,近期不少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財政收入增速下降,拉動消費須處理好相應關系,找到平衡點。但總的講,擴大內需是治本之策,該投的錢絕不能省。
農村需求 ●政策余地大,加快城鎮化,財力多傾斜
擴大內需,重中之重、難上之難是撬動廣大農村市場。
黃海說,中國最應啟動內需的就是農村。占全國人口2/3以上的8億多農民,只消費了全國1/3商品,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是農民的近4倍,農民的消費意愿最強但消費能力最弱。據統計,全國農民平均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除摩托車外,大多不到城里人的50%。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幅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新一輪土地改革也拉開大幕,這是開拓農村消費的良機。在本次金融風暴中,我國農村基本未受大的影響,顯示出農村市場的發展潛力和誘人前景。
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這對激活農村消費是個大利好,去年農民純收入平均4140元,助農增收的政策余地非常大,關鍵在落實,包括加大支農補貼、大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謝揚說,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據測算,城市化水平每上升1個百分點,意味著有1500萬農村人口進城,創造可觀的需求,推動農村消費升級。
農村薄弱環節最多,財政要多傾斜。農村的基礎設施、流通網絡等建設急需大量投資,這將有力拉動內需。農村教育、醫療、減負方面也需要財政的強勁支持。只有農民即期消費活躍了,中國經濟這盤棋才真正走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