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畢馬威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2008年亞太區500強零售企業中,中國大陸89家零售企業榜上有名,主要得益于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及中產階層顧客激增。
畢馬威澳大利亞的亞太區零售主管George Svinos表示:“2008年以后,由于全球信貸危機和對通脹的擔憂導致消費者信心下降,亞太區的消費者開支可能會減少。不過,由于亞太區的消費者越來越富裕,從長遠看,預計中國等新興市場將繼續表現良好,即使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條件下,這些地區仍可能保持增長勢頭。”
零售企業持續進軍亞洲
畢馬威中國消費品市場主管合伙人戴力行說:“2007年,亞太地區的零售企業喜獲豐收,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銷量都沒有出現下滑。中國的表現更令人鼓舞,本土企業拓展業務,迎接監管放寬帶來的競爭加劇。”
報告顯示,全球零售企業持續進軍亞洲成為一項主要的發展趨勢,原因在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國內市場增長止步不前。與此相反,亞洲消費者卻變得越來越富裕。2002年至2007年間,中國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增長94%。
由于零售企業努力以擴張方式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實現增長,亞太地區零售業的并購活動仍然活躍。例如,中國的國美并購永樂以擴大市場份額。
從購物的方式看,預計網上購物在亞洲消費者中將會日益普遍。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最新研究表明,亞洲14個經濟區的網上零售價值估計為接近390億美元。據預測,亞太區網上零售銷額到2012年將超過710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近一倍。
亞洲零售業仍需積極創新
與此同時,畢馬威指出,亞洲的零售企業需要積極創新,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創新的形式不一而足,甚至可以是重新裝修商店以增強購物體驗這么簡單。換言之,零售商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展示顯得越來越重要。
然而,在目前經濟環境普遍低迷的情況下,零售企業需要嚴格控制現金和經營資金。George Svinos說,零售企業審核他們的業務愿景和戰略,并應使用如毛利率、毛利金額、實際銷售百分比、現金流量和存貨周轉率等不同主要業績指標,來評估其實際商業績效。他還指出,零售企業也應采用清晰和透明的績效考量尺度,并確保及時編制內部報告,以確定主要業務趨勢。
“零售企業要保持競爭力,還應加強管理人員與員工之間的溝通和協作,通過透明的績效考量框架避免微觀管理。同樣重要的是,零售企業應努力挽留員工,多次研究已表明,員工流動率高會削弱業務績效。”George Svinos最后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