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新華社經濟信息部、國家金融信息中心、中國金融臺主辦了“互聯網新金融——網絡支付安全學術研討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指出,決定未來中國網絡支付行業實力的是安全和效率,風險控制不能以犧牲效率為代價。 網上支付交易整體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在逐年遞增,市場普遍預計網上支付3-5年后就有望超過線下支付規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稱,截至2012年末我國使用網上支付的用戶達到2.21億,使用率提升至39.1%。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互聯網支付業務交易規模36589億,同比增長66%。 網上支付的風險管理已成為影響億萬用戶的重要話題。巴曙松認為,中國地區人口稠密及信用體系不健全,支付安全問題相對歐美較為突出。據悉,在國內網絡支付市場發生資金損失的概率只有約0.01%,包括支付寶在內的主流支付機構,其資損率更低,風險總體可控。據統計,國際網絡支付市場的資損水平在1%至2%左右。 巴曙松認為,金融業是一個通過管理風險來獲益的行業。信貸零資損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支付方面若要求100%零風險,則會大幅降低支付體驗及成功率,故此應適當允許一定的風險率。他建議通過技術創新,而非傳統金融那樣以增加交易成本而犧牲效率來解決安全問題。 近年來,支付寶和各大銀行聯合推出快捷支付,既可縮短網絡支付的驗證步驟流程,同時又減少了木馬釣魚風險,顯示業界已在探索安全與效率兼顧的方式。 支付寶安全副總裁江朝陽介紹,網絡支付發展多年,第三方支付及IT安全廠商投入巨大。支付寶的風險管理從信息安全與隱私、客戶終端、賬戶安全、交易安全、個性化風險管控和權益保障等六大方面對客戶資金進行全流程保護,而不僅僅是設置高使用門檻將風險留給客戶。 “傳統金融機構通過增加交易門檻和交易成本來減少風險損失,這同時也降低了交易成功率。如果犧牲效率換來安全,產業鏈上的收入無法覆蓋成本,企業和服務很快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巴曙松表示。 |
|
原標題: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