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十點,位于北京豐臺區南三環東路旁的永輝Mini社區門店內,收銀員時而大聲向理貨員確認價格,轉而問向消費者是否需要換購產品,在生鮮區域,幾組兩兩的中老年顧客,一邊挑挑揀揀散裝蔬菜和水果,一邊嘮著昨天做買的茄子和豆角炒起來味道不錯。 與永輝Mini的“市井氣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0米之外的小超市和20米之外的全時便利店,卻冷清的很。 在一輪新零售戰役過后,玩家受到更大的啟示是,零售業應該向距離消費者更近的趨勢發展,以至于紛紛轉向1公里的社區生意。 在先后被前置倉和社區團購等模式盯上后,由于高昂的冷鏈物流成本和獲客成本,讓社區生鮮市場呈現一片橫尸遍野的景象,直到看似坪效更高的小業態興起,給了零售商進入社區的新姿勢。 一部分零售企業帶著“標超”的成績光環,試圖在社區生鮮的卡位戰再續佳績。 但小店并非就是“縮小版”的大賣場那么簡單,其中的選品、選址、目標消費者的差異化邏輯等,都是擺在玩家們面前的一道道坎兒。在跑馬圈地面前,卡位戰不可避免。 1 一場無聲的較量正在零售企業之間上演。 “快,一定要快,先把店鋪租下來快速裝修,所有的VI系統沿用大店的,”一位零售企業的小業態負責人告訴《靈獸》,在看到競對的Mini店一家家開出后,內部很是著急。 從永輝公布的2019年一季度財報來看,一季度新開Mini店93家,簽約146家,總計239家,永輝Mini店今年的目標是上千家。而盒馬Mini盡管只開出了兩家但也不甘示弱,侯毅公開稱盒馬Mini的門店坪效超過盒馬大店,要在今年實現小步快走。 聽起來,這是新零售領域在“標超”之后的又一瘋狂舉動。 事實上,這并不是零售商們第一次瞄準社區生意。 早在2015年,永輝就進行了上去生鮮便利店永輝生活的布局,只是發展并不順利,短短三年時間,凈虧損近10億元,最終不得不從永輝超市中剝離,但這并不妨礙永輝繼續在小業態上的投入。 《靈獸》通過實地探訪永輝Mini店發現,與其剝離的永輝生活在社區生意的打法顯然不同,Mini店無論從定位人群、商品結構等方面,都帶有過強的永輝基因。 面積在500平方米左右的永輝Mini方莊店,商品以蔬菜、水果、水產、肉類等生鮮為主,占比達到60%,同時搭配雜百。所有的生鮮產品均以散裝為主,永輝Mini在減少包裝成本的同時,價格更低。 一位店內的工作人員告訴《靈獸》,永輝Mini的店員后勤支援由永輝超市負責。同時,該店員透露,永輝Mini店的日均營業額預期在5萬元,目前尚未達到。 除了永輝、盒馬等零售企業,盯上小業態的還有步步高開設的“匯米生鮮”、華潤萬家開設的“樂購Express”、家樂福開設的“Easy家樂福”,甚至,還有一群傳統零售行業的玩家,早已在小業態領域探索多年。 在講完“大店”的故事后,很多零售企業洞察到消費者更深層次的需求,開啟史無前例的速度在中國市場滲透,甚至大店的生存問題也在被小業態所侵蝕。 2 Mini店們的策略是,獨立于大店密集在社區布點,與之形成配合、補充,通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更輕更巧的姿態加強已入駐城市的覆蓋密度,同時結合到家業務,與前置倉進行正面的競爭。 近兩年,嘗鮮新物種的企業蜂擁而至,大賣場因不能很好地適應消費需求的轉變而在一二線城市逐步萎縮。 中國連鎖協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以經營大型超市為主的百強企業,銷售額平均增長2.5%,門店數平均增長3.6%,比百強平均增速分別低5.2和12.4個百分點。 一邊是大賣場的“消亡”,一邊是濃縮大賣場的核心貨架,加之生鮮作為高頻品類的社區生鮮店崛起,零售業變化的軌跡,其實早就有跡可循。 眾所周知,在零售業,按照商圈的分級呈現出不同的零售業態,即一級商圈為全城性的商圈,二級為區域商圈,三層社區商圈,最后一層商圈則是社區樓下。那么,菜市場和大型超市都可屬于第二、三層商圈,而小業態的Mini社區生鮮店則是第四層。 從零售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正在呈現出一種距離消費者更近的態勢。這一點從去年無人貨架成為風口就可得到驗證,而大型超市不僅違背線下距離消費者更近的訴求,也沒有實現半小時達的消費者對于時效性的需求。 對比500平方米經營面積的Mini店,大賣場的面積高出10倍,且選址多位商圈的核心地段,加之租金的一路上漲,大賣場深耕盈利之路愈發艱難。 以至于開了60年的家樂福,在深陷關店和負增長之下,最終只將中國區業務80%的股權作價48億元人民幣“賤賣”,而后正式退出中國。 拋開外資的零售企業,就連本土的大型超市也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數據顯示,2017年和2018年,14家超市上市公司共關閉1390家門店,平均一天關閉兩家店。在所有零售業態中,2018年大賣場的業績是墊底的。 |
原標題:血戰Mini店:永輝、盒馬轉向社區小店的背后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