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被熱情的上海市民引爆了賣場和社交網絡后,剛剛在中國開業的Costco開業5小時即被迫關門;同日,蘇寧宣布收購家樂福中國已通過反壟斷審查,將進一步推進交易的交割事宜。 有人星夜趕考,有人辭官故里,在中國零售的舞臺上,永遠不缺乏新玩家的身影,那些老兵卻早已慢慢凋零。在電商占據零售行業舞臺中央的大勢中,Costco的入場看起來像老兵一樣不合時宜。 2009年以后,隨著阿里巴巴和京東競爭的螺旋式交替上升,行業內愈發體會到零售行業的本質,是成本、效率和體驗。當中國電商站上世界之巔,中國的傳統零售行業從業者們也開始享受中國電商發展帶來的技術以及模式紅利,這讓中國零售業成為了全球零售業的學習范本。 已遲到20年的Costco能扭轉這樣的大勢嗎?更現實的問題是,在未來Costco還能提供不限量供應的1499元一瓶的飛天茅臺嗎?還能持續提供和首個促銷日一樣便宜有吸引力的商品嗎?歸根結底,能真的看懂中國市場嗎? Fusion Fund創始合伙人張璐認為,Costco開業火爆背后凸顯的是用戶對于海外商品的購買需求以及價格優惠,“Costco這個模式其實是把跨境電商的模式做到了當地,本身又有品牌效應,所以用戶對它有一個非常大的期待。”但張璐對Costco在國內的未來存疑。 “國內用戶的消費習慣于美國不同,美國典型的用戶是一次性買大量的產品,中國超市購物的時候更強調方便和新鮮。所以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講,直接低價相比Costco的會員制更是其關注的因素。”Celtic House Venture Partners合伙人陳潔更是直接表示,Costco要面臨的不只是中國現有的國內外品牌大賣場,更要面對來自盒馬鮮生、美菜網、無人商店等新零售的沖擊。 諸多評論人士都認為,“持續幾年的大賣場消退不可能因為Costco的到來而逆轉。” 開市失控的“開市客” 美國知名零售商Costco在中國的第一家線下門店開業于上海閔行。 和往往選在周末開業的其他線下零售商不同,開市客選擇了工作日周二“開客”,但這仍無法打消上海消費者的熱情。天氣預報顯示,當天上海正處立秋以來的高溫時刻,烈日暴曬,溫度在37度以上,地表溫度則超過40度。即便Costco門店所在的閔行區朱建路235號已遠離市中心,道路寬闊,但周邊3公里左右均堵得水泄不通,大量消費者拖著箱子走完最后一公里。 抵達Costco之后,距離真正擁有商品還要經歷幾重難關:首先是入口長達幾百米等待進場的排隊人流,這意味著半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其次是搶到心儀的商品,幾款性價比極高的包瞬間清空,1499不限購的飛天茅臺也很快被一掃而空,明星產品烤雞需要排隊半小時以上而且每張會員卡限購一只;最后則是漫長的結賬隊伍,盡管Costco結賬速度較快,但從排隊到真正結賬所用時間往往也在兩小時以上。 中午11點左右,周邊幾所學校向監管部門發起了投訴。上海本地交通廣播和交管微博賬號,上午10點以后開始呼吁過往車輛避開所在路段。最后,上海本地有關主管部門,直接叫停了Costco繼續營業。中午時間,Costco通過官方渠道推送消息,下午一點開始,Costco停止營業,顧客只出不進。 從最終被迫關門可以看出,Costco對上海消費者的熱情預估不足,有數據顯示開業前Costco每天的會員辦理數量也就在幾百人級別,以此推算其會員數量應不過萬人。但Costco從2014年就開始入駐天貓、京東、洋碼頭等國內電商平臺,小米、網易嚴選、拼多多等企業也多次稱要以Costco為師,這讓Costco在國內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消費者美譽度。 更何況,在開業當天Costco還大打折扣牌,有數據顯示開業當天食品類商品低于市場價10%到20%,百貨商品價格更是低于市場價的30%到60%。 以當天不限購的1499元一瓶的飛天茅臺為例,一位白酒經銷商表示,1499元僅是官方指導價,“飛天茅臺2499元還有諸多求購者,Costco的會員資格收購是299元。這么算只要搶到一瓶茅臺,轉手就能收入700元,而且完全不愁銷路。”“我聽說不少人是沖著搶茅臺去的,畢竟現在茅臺和現金也差不多。” 這讓人想起了什么? 2005年7月22日23點24分,國美新街口旗艦店正式開業,近10萬人流涌入,甚至擠碎了大門玻璃。這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廠家代表,因為國美某些商品的價格比廠家的出貨價格還低,廠家甚至一些經銷商不得不在國美回購/采購商品,中間還有不少利潤。 《深網》獲得的消息顯示,一些商品在促銷后將回升至正常價格,飛天茅臺短時間無貨,未來則將限購。那么Costco還靠什么吸引大量消費者驅車30公里來此購物? 先行者已逝 在Costco火爆前,中國曾迎來外資連鎖賣場的黃金時期。 1992年,《關于商業零售領域利用外資問題的批復》出爐;同年,中日合資的上海第一八佰伴在浦東開業;隨后麥德龍以與上海錦江集團合作的方式,正式進入中國;沃爾瑪、易初蓮花(后更名卜蜂蓮花)、歐尚、樂天……一個個海外強勢渠道商們推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 上世紀五十年代,山姆沃爾頓在美國開辦了一家雜貨店,一年后他把雜貨店贏利的近五萬美元進行再次投資,以整修店容及購買更多品種的商品。賺錢、再投資、再擴張,這樣的連鎖模式成為了日后沃爾瑪發展的核心邏輯:20世紀70年代末,沃爾瑪分店達二百七十六家;20世紀80年代末,沃爾瑪已經擁有自己的一千四百零二家分店。 最初把這種模式引入中國的就是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家樂福是僅次于沃爾瑪的世界第二大零售連鎖集團,1995年將大賣場模式引進中國,在國內開設有210家大型綜合超市以及24家便利店,覆蓋22個省份及51個大中型城市,同時擁有約3000萬會員。 很快,家樂福成為了中國零售行業從業者的朝圣之地,其火爆程度和今天的Costco完全類似:整個城市的消費者蜂擁而至,貨架被橫掃一空,供應商必須連夜加貨,第二天則又是橫掃一空。 大量中國零售企業得以貼身學習,并開始嘗試連鎖經營:1991年,聯華超市在上海創立,重點輻射長三角;1995年冬天,高中沒畢業、當過兵、做過啤酒代理的張軒松,在廈門開了一家叫“古利微樂”的超市,這是永輝超市前身;食品業務員王填則在家鄉湖南湘潭開出了第一家步步高超市。 這是家樂福和以它為代表的外資連鎖賣場在中國最輝煌的時期,法國人施榮樂領導家樂福中國的7年時間里,家樂福共開店81家,在外資零售始終保持門店數第一。家樂福的管理人員紛紛被國內零售企業挖角,這家法國零售巨頭在中國零售業內被譽為“黃埔軍校”。 2008年,家樂福中國營業收入接近300億元,位居2008年中國快速消費品(超市、便利店)連鎖百強前十。 黃金時期的最后余暉被電商擊碎:2009年,阿里巴巴推出雙十一;2010年,京東開始正式大規模推廣618。瘋狂的節日,瘋狂的電商,傳統零售業的日子開始變得難過。 2009年起,家樂福在中國業績開始下滑,此后每一年,家樂福中國的業績和利潤都在大幅倒退,且始終不見好轉。2010年7月,家樂福西安小寨店關店。這是家樂福第一次關閉在中國的門店。財報顯示,2017年家樂福中國虧損接近11億元,2018年營業利潤虧4.12億元,凈利潤虧5.78億元。 其他的外資連鎖賣場也不好過:2014年,Tesco(特易購)在華業務被華潤集團收購,門店改名“華潤萬家”;2015年,泰國零售巨頭尚泰百貨關閉了最后一家百貨店;2016年,英國馬莎百貨關閉了中國內地市場的實體商鋪;2017年,樂天瑪特宣布旗下93家門店出售給利群股份和物美集團。 6月23日,蘇寧易購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將以現金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8月26日蘇寧方面以公告形式表示,收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具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不實施進一步審查決定書》,對公司收購家樂福中國股權案不實施進一步審查,公司將與轉讓方推進本次交易的相關交割事項。 Costco會走上家樂福這條先揚后抑的老路嗎? |
原標題:海外商超先行者紛紛折戟,遲到的Costco能火多久?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