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店合作第三方平臺的部分心態 其實,除了全國性大型零售企業,存在自營線上業務的幻覺。很多區域性KA級別零售商,也存在與第三方平臺的合作顧慮。 這種顧慮的主要原因,在于零售商圍繞著門店所設計的整個業務模型和成本模型,要遠遠貴于或難于門店作為線上訂單發貨倉的成本要求。 簡單的說,就是門店如果依靠線上訂單就能養活自己,為什么還要花錢請員工,做來客體驗,做營銷,做賣場牌面和陳列呢?一個毛坯房一樣的門店,不是一樣可以做線上訂單的發貨店(倉)嗎? 還有,高度標準化和快銷化為主營商品的超市和大賣場,本身商品的采購和零售價格就高度透明。他們是真不太愿意在線上業務上,發生二次分傭的毛利折損。 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不愿意也不行了。現在主營快銷品和生鮮等民生品的超市和大賣場,本身也守不住門店的來客了。這種高度標準化和快銷化的為主的門店,恰恰是本地到家即配業務很容易介入的部分。 簡單的說,消費者買一瓶洗衣液,買一袋牙膏,買一把蔬菜……并不需要看直播,反復比較型號規格。在手機下單,就很清楚自己買了什么。 聽起來可怕嗎?沒事,我們再來看清楚傳統零售做線上業務的終極價值,就不怕了。門店做線上業務,做的就是門店的增量業績;門店和企業本身的數字化戰略升級轉型,那是另外一套方法論。 以往零售企業的教訓,大多都是把線上業務和企業轉型戰略,混為一談了。 我們以大潤發舉例。大潤發2019年的整體戰略目標,是逐步把全國380家門店,全部改造為徹底數字化管理的門店。而大潤發2020年的整體戰略,是從原來一個綜合性的“生雜百”大賣場,轉型為一個高度專業的生鮮食品大賣場。 但在這個戰略轉型目標之前的3年里,并不影響大潤發和阿里淘鮮達一起,先做出門店線上訂單的增量業績。 多點、京東到家、阿里淘鮮達、美團、餓了么等第三方平臺,它們的第一功能,其實也只是在幫助實體店做線上訂單的增量業績——其背后的數字化工具、中臺系統、物流等,都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 不自營,不搞介入零售商數字戰略升級的多余動作,而是專注于如何從流量、物流、中臺等方面服務好零售商的,高度保持第三方純粹性的第三方平臺,其實屈指可數。目前頭部幾家三方平臺里,也只有京東到家看起來始終堅持在走這條路。 如果哪家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說自己能同時給零售企業既做業績增量,又能做戰略轉型。除非他們能達到阿里集團和大潤發(高鑫零售)的合作深度,否則零售企業就要對這種承諾大大小心警惕了。 如果哪家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說自己能同時給零售企業既做業績增量,又能做戰略轉型。除非他們能達到阿里集團和大潤發(高鑫零售)的合作深度,否則零售企業就要對這種承諾大大小心警惕了。 我們反復說第三方平臺的體系很復雜,零售企業不要低估這種復雜,不要以為可以自己輕易復制。但是,零售企業也不要低估自己一直扎根零售業,所打造的專業性壁壘。 聰明的第三方平臺都明白一個道理,他們也學不會零售的自營,永遠也不會想著自己去開店。第三方平臺,掙得是服務的錢,不是賣貨的錢。 他們會看到,零售商的門店也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供應鏈、選品、商品力打造、門店管理等。門店與第三方平臺合作,能不能撬動出終極價值,最終還是門店。 或者說,實體的門店+手機的虛擬門店。 零售商線上化的終極價值 門店有個很特殊的功能,在于門店在整個線上業務鏈路中,功能很大,收益不大。一個商品從源頭到家中的整個流通鏈路,門店能起到類似電商在大倉、干支線物流、分揀中心、終端站點的所有物流集合功能。可以說,門店既有電商不具備的點對點功能,又具有發貨倉不具備的門店來客銷售能力。門店是個簡化了整個流通鏈路的超強中間環節。 那些同時擁有線上線下一體業務的門店,實體部分只要不虧錢就好,可以養活自己即可。其他業績增量部分,可以靠線上去拉動。 這點,盒馬和京東七鮮這兩個新物種零售,已經給出了很好的證據案例。一套門店成本,做出兩套利潤。 當然,這是很理性的實體店線上業務模式。能夠達成這種理想效果,關鍵在于線上運營和門店運營,零售商和第三方平臺,要聯手起來同等對待、同等投入、同等重視、同等運營。 這四種同等,也是剛才說了流量、中臺、即配之后,一個更大問題故意不說的原因。現在做線上生意的門店,普遍不重視線上的運營。 很多零售企業對第三方平臺的合作態度,有點像餐廳做外賣。以為在線上開個店鋪和流量入口,訂單就源源不斷過來,就可以躺著掙錢。從沒認真做過線上店鋪的運營,不做活動檔期規劃,不做促銷引流復購。 我們很想提醒的是,零售企業不能輕視線上業務的復雜性,也不能假想第三方平臺是萬能的。 明明那些門店很擅長的一套營采銷業務體系,怎么就不能搬到線上去呢?或者說,在線上平臺專門設計一套線上版的營采銷業務體系,難道很難嗎? 這方面,第三方平臺目前的表現也不夠成熟。而且,這套線上版營采銷業務體系打造,還必須由第三方平臺自己發起。指望哪個零售企業單獨發起并落地,難度可能不亞于自己干線上自營。 就像上述所說的,一個消費者在手機上,憑什么不買他家馬路對面的超市,而偏要選擇一公里外的另一家超市?答案一定是更遠的超市,提供的價格、品質和豐富度,好于自己馬路對面更近的超市。 這時候,第三方平臺可以打破地理限制的優勢——即一個區域內所有門店在手機上,呈現出一個超市的感覺,多少都是呈現給消費者很不錯的線上運營品質。 然后,手機上一個大超市的體驗感覺,讓消費者的最終下單行為,又精準的落地到某個具體門店身上。 實體零售要尊重線上平臺、尊重消費者需求、尊重零售的商業規律。這點起碼道理,也是此前門店對接三方平臺,所做不夠的主要問題。 當然,這也是所有第三方線上平臺,未來1-3年的行業整體發展紅利。 紅利之所以叫紅利,在于那些簡單、明確、高頻的日常需求,一定依賴于數量眾多的零售企業來完成。這個社會不可能讓全民的日常民 生購買,交給少數幾個大零售商來供給。 這種注定高度分散,多場景,多業態,多渠道的供給現狀,也決定了第三方平臺有責任讓這些數量眾多的中小型零售商,最大程度享受互聯網和數字化的發展成果,并最終體現出第三方平臺的長期存在價值。 |
原標題:實體零售的危險苗頭:企業真的能夠自建線上業務?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