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社會消費對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擴散,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形勢下,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已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措施。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居民的社會福利水平和生活質量,消費需求才是最終需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更為持久和相對穩定。因此,從長遠的角度看,擴大消費比增加投資和刺激出口對經濟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當前中山社會消費有四個顯著特點
一是消費市場快速發展。2008年,中山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6.9億元,比2007年增長20.5%,增速為近十年來最高。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412.1億元,增長20.3%;住宿和餐飲業實現64億元,增長22.2%。目前,全市擁有各類市場200多個,各類商場、批發市場、零售店如雨后春筍,超市、專業市場隨處可見,商業網點分布于中山市的大街小巷,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二是市民消費能力不斷增強。2008年,中山市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536元,增長6%;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1001元,增長10%。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達到1769.8億,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達1058.8億。從消費支出“八大項”看,衣著、居住、交通通訊、文化教育娛樂和醫療保健等項目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三是消費結構進入優化轉型階段。恩格爾系數下降,非商品消費上升,溫飽生存型消費基本滿足,寬裕小康型消費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6年的49%和63.2%降至2007年的39.2%和41.7%。城鎮居民消費已達小康水平,正向富裕型邁進;農村居民消費總體上越過溫飽線,正向小康過渡。四是城鄉居民消費處于積蓄期。預計“十一五”期間中山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1.1%,人均消費支出年均增長分別為6%和5%,消費支出增長低于收入增長。我市消費能力總體上仍處于積蓄階段。
■當前中山社會消費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
第一,城鎮低收入群體比重較高,農村購買力偏低。收入水平決定消費能力,收入越低,越不敢花錢,嚴重影響消費心理預期。第二,消費熱點不突出。較高的油價、維護費及停車不便,導致私人購車容易養車難。教育供給總量不足,特別是成人教育、非義務非學歷教育,職業培訓和優質教育發展滯后,不能滿足需求,且教育投資渠道單一,社會力量辦學投資占教育投資總額的比重偏低。個人信用制度不健全,使住房消費增長受到一定抑制。第三,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結構性問題。高收入階層由于基本消費已得到滿足,其消費傾向因而偏低。低收入階層由于沒有足夠的可支配收入,雖有消費欲望但購買力不足,其潛在消費需求難以轉化為有效需求,同樣消費傾向不高。
■解決問題的八個方面
解決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關鍵要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促進消費升級,在經濟增長中擴大有效消費需求,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重點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營造良好富商環境,鼓勵全民創業。充分運用服務業引導資金的擴大效應,簡化工商登記手續,免征營業稅、個人所得稅以及行政事業收費,為市民提供更多創業創富機會。
二是加快發展服務業,積極擴大就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鼓勵社區服務、餐飲、商貿流通等增長潛力大的行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幫助企業下崗人員和待業人員實現就業。
三是加速并規范土地有償流轉和集約化經營。鼓勵農業企業建基地、工商企業投資效益農業、引導種養大戶與農民合作組織開展規模經營;建立土地流轉體系,提高土地流轉實效。
四是加快轉移就業,增加農民務工收入。健全鎮區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鎮區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分擔市區就業壓力,增加農民收入。
五是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嚴格執行最低工資保障標準,建立和完善工資準備金制度;對我市人均收入和增長水平進行動態監控,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政策。
六是提高低保標準和低保對象補助水平。適時地提高低保標準,進一步提高補助水平;采取專項救助和臨時救助相結合的辦法;建立醫療、教育、住房專項救濟制度。
七是科學確定各項公共事業收費。加強成本審核,逐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督促企業降低經營成本;加大政府資金投入,降低居民支付比例,適度增加政府分擔份額。
八是保持價格總水平穩定,嚴控出臺政府提價項目。穩定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強化價格監測預警工作,逐步建立價格實時監測體系和完善預警機制和監管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