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重慶市經濟經受了嚴峻考驗的一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和嚴重的自然災害,全市人民堅定發展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改民生”的宏觀調控政策,沉著應對國內外經濟下滑對我市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市經濟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
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96.66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75.40億元,增長6.8 %;第二產業增加值2433.27億元,增長18.0%;第三產業增加值2087.99億元,增長12.4%。一、二、三產分別拉動全市經濟增長0.7、8.1和5.5個百分點!
1、GDP突破5000億元大關
2008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由前3季度的影響不明顯到第4季度的影響逐步顯現,我市經濟增速呈現出“前升后降”走勢。1至4季度全市GDP累計增速分別為13.9%、15.2%、15.3%和14.3%。雖然4季度受危機傳導影響較大,累計增速較3季度下降1個百分點,較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但全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面”依然未變。一是全年經濟增速依然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比全國水平9 %高出5.3個百分點,在西部12個省市中居第3位,在全國31個省市中居第5位;二是全市GDP總量躍上5000億元的新臺階,達到5096.66億元,人均GDP達到2573美元。按照國際經驗分析,我市將進入消費的快速增長期,這對我市當前及今后擴大內需和經濟轉型十分有利!
2、農業生產喜獲豐收
2008年,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執行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能繁母豬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和實施一系列扶農獎農政策,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了較大提高,加之風調雨順,全市農業生產出現喜人局面。全市糧食生產喜獲豐收,初步統計,總產量可達到1153萬噸,比上年增產65萬噸,增長6.0 %。全市蔬菜產業發展強勁,面積可達722.3萬畝,比上年增加72.9萬畝,增長11.2 %;產量可達994.5萬噸,比上年增加139.2萬噸,增長16.3%。全市油菜產量增勢良好,全年可達35萬噸,比上年增加4.3萬噸,增長14.1%。全市畜牧業規模生產有序推進,全年出欄生豬1898萬頭,增長6.4%;出欄牛42.7萬頭,增長16.9%;出欄羊149萬只,增長13.2%;出欄家禽16344萬只,增長25.7%。全市肉類總產量可達172.6萬噸,增長8.4%,其中,豬肉產量138.2萬噸,增長6.0%。
3、工業仍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2008年,雖然我市工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增速出現回落,但其作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仍然未變。全市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037.67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達40%,不僅位居行業榜首,且比2007年又提升了1.9個百分點,成為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大中型企業仍起作骨干作用,完成產值3770.63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7.3%;重工業仍唱著重頭戲,完成產值3781.41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67.5%;股份制和外商港澳臺投資仍是最主要的經濟體,分別完成產值3895億元和1072.89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為69.6%和19.2%;汽摩行業、材料工業、裝備制造業仍是工業經濟的支柱,分別完成產值1803.30、915.74、852.81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32.2%、16.4%、15.3%。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全市天然氣、石油化工行業已在提速,完成產值351.89億元,增速達46.3%,超過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17個百分點。
4、4000億投資目標如期完成
為確保全年經濟穩定增長,2008年我市不斷加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推進力度,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平穩增長態勢。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45.25億元,比上年增長28%。從產業構成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89.10億元,增長49.1%;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437.06億元,增長32.4%;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519.09億元,增長24.9%。二產業中的工業投資對全市投資增長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全年共完成投資1376.77億元,占投資總量的34%,增速為30%,高出全市投資增速2個百分點。從行業構成看,投資總量在50億元以上的行業,增幅排前7位的分別是建筑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農林牧漁業、采掘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制造業和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分別增長128.9%、59.7%、49.1%、40.3%、39.3%、38.1%、29.4%,共完成投資1884.71億元,占全市投資總量的46.6%,拉動投資增長16.7個百分點。此外,自籌資金成為2008年保持增長較好的資金來源,增長41.9%,比上年上升3.4個百分點,占全部資金來源的49%,比上年上升8.9個百分點!
5、消費品市場持續活躍
自2008年初國家通過嚴格土地、環保、節能減排、減少國債發行等宏觀調控措施控制投資過熱以來,市委、市政府就積極采取措施,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驅動了消費這輛馬車的快速前行,消費由此成為我市2008年“保經濟增長”中的亮點。1—4季度,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速分別為22.5%、24.5%、24.6%和24.3%,分別比上年同期上升5.7、7.7、7.4和5.9個百分點,呈現出歷史最高水平。全市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064.09億元,比上年凈增403億元,凈增額也創歷史之最。分城鄉市場看,城市市場消費仍快于鄉鎮市場。城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266.13億元,增長26.7%,比上年加快6.8個百分點;縣及縣以下鄉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97.96億元,增長20.6%,比上年加快4.5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仍起主導作用。批零業完成1724.17億元,占83.5%。住宿餐飲業完成295.12億元,占14.3%!
6、金融市場運行平穩
2008年,我市金融市場對經濟的支撐保障作用仍然明顯,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信貸投入及金融自身安全并沒因金融危機受多大影響。一是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仍在擴大。截止12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8021.95億元,比年初增加1445.20億元,比上年多增加388億元。其中,企業存款2377.48億元,比年初增加379.7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3988.96億元,比年初增加760.77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6320.81億元,比年初增加1189.12億元,同比多增加445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4093.50億元,比年初增加872.8億元;個人消費貸款1011.60億元,比年初增加169.03億元。二是金融機構經營效益提高。初步統計,2008年,金融機構現金收支繼續呈現回籠態勢,凈回籠現金57.65億元;金融機構實現凈利潤達138.72億元,比上年增加26.86億元;全市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已下降到3%左右!
7、對外開放水平提升
2008年,我市把對外開放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戰略,掀起了新一輪對外開放熱潮,全市對外經濟和貿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一是積極爭取到中國第一個內陸保稅港區也是第一個“水港+空港”雙功能保稅港區落戶重慶,不但大大增強了重慶聚集國內外資金的能力,且加強了我市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建設。二是利用外資有了很大突破。2008年新引進世界500強9家,惠普電腦等重大項目落戶重慶。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7.3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1倍,加快了96.2個百分點。三是對外貿易持續穩定發展。在外部需求大量縮減的情況下,全市實現進出口總值95.21億美元,增長28%,高出全國水平10.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57.22億美元,增長26.9%,高出全國水平9.7個百分點。四是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取得新進展。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新簽合同額和完成營業額分別達86398、30673萬美元,分別增長181.3%、49%,分別比上年加快了138.1、20.7個百分點。五是利用內資大幅增長。全市實際利用內資842.84億元,增長96%,比上年上升51.8個百分點。其中,利用的東部省份資金占78.4%,增長1.1倍,比上年上升64.8個百分點!
8、物價上漲勢頭得到有效控制
自2008年2月份以來,我市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不斷創出新低。從2月份的110.3%逐月回落至12月份的100.2%,增幅回落了10.1個百分點,累計漲幅也從2月的109.9%逐月下降為12月的105.6%,回落了4.3個百分點,顯示出市委、市政府控制物價上漲的政策措施已見成效, 2007下半年以來形成的通脹壓力已基本解除。2008年,市委、市政府不斷擴大糧油、生豬、蔬菜的生產和供應,致使全市農產品價格逐月下降,進而引起主導物價總水平上漲的食品價格也從3月份起逐月回落,從2月份最高值128.3%(當月)回落至12月份的104.5%,回落了23.8個百分點。此外,隨著國際經濟增速放緩,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和能源、原材料價格的迅速回落,PPI從10月份以來也開始大幅回落,從8月份的最高值107.7%回落至12月的99.8%,回落了7.9個百分點,PPI對CPI的傳導壓力逐漸在減輕,預計明年1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有可能進一步走低!
9、民生問題持續改善
一是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保持同步增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8.74元,比上年增長14.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26.21元,比上年增長17.6%。二是就業形勢基本保持穩定。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7.8萬人,比上年增長2%,新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96%,比上年下降0.02個百分點。三是財政用于教育、社保就業、醫療衛生方面的支出繼續增加。全年共投入資金372.92億元,比上年增加80.48億元,同比增長27.5%。四是社會醫療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拓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增長12.8%,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增長4.74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5.3%,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繼續推進。五是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全面鋪開。拆遷主城區危舊房240萬平方米,改造工礦棚戶區77萬平方米,新建廉租房、經濟適用房234萬平方米,9萬戶居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