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中國過長假的時候,中國人的海外消費就成為各國媒體關注的焦點,并且其消費總額一次比一次高。春節期間,中國人在海外奢侈品消費累計達72億美元,同比增長28.6%,創下歷史新高。
早在2006年,我在法國巴黎的一家百貨商店目睹了中國人海外消費的場景。當時中國顧客已經遠超過韓國以及日本顧客,并且不少柜臺有會講中文的售貨員。在巴黎戴高樂機場退稅的時候,排隊的人大都是中國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推車上滿載著奢侈品的一位女子,她可能是海外代購的吧。那時我就覺得中國人的購買力非同一般。
除了中國,韓國和日本對歐洲奢侈品的購買熱情也不尋常。去年7月,我回首爾后去了一趟東京,我發現無論是在首爾還是在東京,凡是稍微時尚的女子都拎著路易威登包。當時我就開始疑惑我們為什么對歐洲的奢侈品竟然有如此強力的憧憬。有意思的是,似乎都是后來居上。韓國比日本對如路易威登、古馳和香奈兒的奢侈品更加情有獨鐘。去年麥肯錫發布報告稱:自2006年以來,韓國奢侈品市場年均增長12%,截至2010年,其規模已經達到45億美元。報告還稱,韓國消費者的奢侈品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高達5%,超過日本消費者的4%。
中國也不甘示弱。截至2011年底,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高達126億美元,并且中國有望在2012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市場。雖然不是每個中國人都買得起奢侈品,但是由于人口基數龐大,能夠購買奢侈品的中國人已經不計其數,更何況他們對奢侈品的憧憬顯得十分強烈。對此,在我看來無論是韓國還是中國都不可否認自己的確有“脫亞入歐”情緒。
去年7月1日,韓國與歐盟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后,以往對歐洲奢侈品的10%關稅被取消。當時很多韓國媒體關注歐洲奢侈品企業是否降低銷售價格,結果大多沒有降低其價格。其實,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這是非常正常的決定。雖然對商品的關稅取消了,但是韓國消費者愿意付出的最高價格———“保留價格”沒有下降。不降價也照樣賣得好,企業追求盈利也是理所當然的,它為什么要降低價格并減少自己的利潤呢?另外,這跟“凡勃倫效應”也有關系。凡勃倫效應是指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暢銷,因為消費者購買這些商品,不僅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更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購買奢侈品顯現出我們的炫耀性消費心理。
那么,亞洲人為何如此醉心于歐洲奢侈品呢?在我看來,這里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首先,亞洲人,尤其是在中韓日之所以如此崇拜歐洲奢侈品,是源于我們比西方人具有強烈的“攀比心理”。亞洲人都從社會關系出發尋找自己的位置。我們認為,人是社會性的、相互依賴的。這使得我們都注重自己與別人的關系,同時它讓我們難以避免會產生攀比心理。我們總是拿自己跟別人比較,但是幸福不是取決于是否自己比別人更幸福,而是取決于是否自己覺得幸福。對此,我們不妨了解西方人的看法。古希臘將個人看做獨立的個體,這種傳統延續至今,因此,西方人似乎比我們更加自由、更加獨立。相對而言,他們對自己的判斷不依靠別人,而是更依靠自己。
更為重要的是,亞洲人對歐洲奢侈品的情結來自于亞洲人集體缺乏“自我認同”。在我看來,由于缺乏內在的自我認同,我們憑借購買歐洲奢侈品,試圖獲得來自外部的認同。雖然近年來亞洲國家經濟發展得都相當可觀,但在我們心里尚存在對西方的莫名其妙的憧憬。例如對法國巴黎,幾乎所有亞洲人都有某種理想化的情感。但是我們不可忽略的是,雖然巴黎確實是座非常美麗并充滿藝術氛圍的城市,但它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繼上世紀80年代日本后,進入21世紀后的韓國和當今的中國都展現出顯赫的經濟發展成果。然而,面對著西方國家,我們總有如同暴發戶般的自愧情緒。
西方媒體聲稱,“亞洲時代”已經來臨。然而在我看來,亞洲時代尚未到來。亞洲人能從自身獲得自我認同的時候,真正的亞洲時代才會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