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先天不足和競爭激烈,崛起方兩年的中國奢侈品電商即進入了慘烈的行業洗牌,而外資的加速搶灘,更讓2013年的市場前景充滿了變局。
2004年底,《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正式實施,中國零售市場向外資品牌全面開放,奢侈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在它們剛剛邁出大規模攻城略地步子的2005年,奢侈品海外代購也開始在淘寶上萌芽。憑借著中國內地與海外市場1/3左右的價差,這門頗為草根的C2C生意越做越火,甚至從2010年前開始大規模崛起的奢侈品B2C網站也未能阻擋其勢頭。
將時間快速推進至2012年,海外代購依然火紅,而大批本土奢侈品電商卻已經迅速從云端跌落,拉開了洗牌的序幕。它們所需要面對的,不僅是自身經營的先天不足,還有資本更雄厚、經驗更豐富的外資發起愈發猛烈的沖擊—品牌官方網店和海外奢侈品電商相繼開通中國業務,甚至干脆或自主、或聯手本土同行推出中文網站。它們所期待的,是以網絡為渠道,撬動并充分挖掘中國龐大的奢侈品市場。
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奢侈品在線交易規模比上年劇增近70%,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并且將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速,2012年接近160億元,到2015年將高達372億元(附圖)。淘寶的調查則更為激進,2011、2012年這一市場規模已分別達到150、200億元,為這些交易埋單的?图s有230萬之眾。
盡管口徑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本土洗牌和外資搶灘的兩相作用之下,中國奢侈品電商行業的整合在2013年還將延續。規模可觀,卻又缺乏明顯的領頭羊,對每一家參與其中的奢侈品電商而言,都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內外夾擊下的本土洗牌
2012年1月1日零點,網易旗下高端購物商城“網易尚品”正式停用其域名。此前,這個運營尚不足一年的網站已經宣告關閉。網易尚品的“陣亡”,僅僅是個開始。呼哈網停業,尚品裁員,尊酷網CEO離職。接踵而至的壞消息,幾乎讓人忘了,奢侈品電商行業快速崛起、大鱷挺進、巨額融資的一頁,其實才剛剛翻過。
不過是一年之前,在新浪、網易、京東和凡客等大鱷頻頻試水奢侈品B2C業務的同時,比它們更早進入市場的尚品網、佳品網、唯品會、走秀網、第五大道等已經成為了風投和私募眼中的“當紅炸子雞”。米蘭網獲得紅杉中國1000萬美元投資,佳品網從金沙江創投等處拉來了C輪投資,聚尚網兩輪融資斬獲4000萬美元,而走秀網更是在吸引了凱鵬華盈2000萬美元的注資后,高調宣布獲1億美元B輪融資,號稱“創下了中國電商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B輪融資紀錄”。
然而,繁榮的表象無法掩蓋本土奢侈品電商的先天不足。需求旺盛,問題出在供給上。中國奢侈品電商的一大短板在于沒有足夠強大的品牌體系,號稱售賣頂級奢侈品和設計師品牌的網站不少貨品單一。對于中國本土的奢侈品電商而言,供應鏈掣肘尤其突出。不管是采取買斷還是代銷的方式進貨,受制于渠道,它們的議價能力也受到限制,成本難以降低。
痼疾纏身,再加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奢侈品電商紛紛調整定位,拉開與“奢侈”的距離,降低身份向“大眾”靠攏。走秀網淡化奢侈屬性,重新定位為“全球時尚在線百貨”,并與eBay合作,主營全球時尚品牌的折扣商品;唯品會(VIPS.NYSE)在短暫試水后,也迅速向國內二三線品牌延伸,轉型“大眾品牌的網上奧特萊斯”(詳見本刊2012年12月號《奢侈電商變形記》)。
轉型的同時,奢侈品電商仍然積極進行著各種新的嘗試。尚品網在2012年初籌建了一支時尚買手團隊,效仿精品百貨連卡佛和Joyce的模式,隨后宣布獲得80個歐美現代品牌授權。這年夏天,其與PPR旗下高端鞋履品牌Sergio Rossi合作,推出秋冬款預訂頁面,定價比國內零售價低了20%。傍上了海外品牌的還有走秀網,2012年9月,意大利品牌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中國在線商場正式上線,打開其頁面,“于中國正式授權的在線銷售合作伙伴”字樣赫然在列。
海外勢力重金搶灘
本土奢侈品電商的加速洗牌,與外資的高歌猛進脫不了干系。
早在2010年11月,阿瑪尼集團(Armani)旗下品牌Emporio Armani在中國的在線銷售網站正式上線,成為第一個在中國市場開展線上業務的奢侈品牌。單是幫助其運營銷售網站的Yoox,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里,陸續又把七個品牌的線上業務帶入了中國。不僅如此,其旗下兩個銷售奢侈品的網站也先后于2011和2012年登陸中國。除此以外,亞馬遜旗下主打時尚設計師品牌的購物網站Shopbop.com也于2011年秋開通了中國業務,并同步推出中文網站。
進入2012年,財大氣粗、經驗老道的外資勢力不僅更頻繁地現身中國,還以前所未有的氣魄砸下了重金。被譽為時尚奢侈品購物網站鼻祖之一的Net-a-Porter在收編了熟客網短短一月后,即完成了其折扣網站品牌頗特萊斯(Outnet)的本土化,并計劃在香港地區籌建一個物流中心。
而美國兩大老字號精品時尚百貨,更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電子商務的形式進軍中國。尼曼百貨以2800萬美元的代價拿下了魅力惠37%的股份,梅西則對佳品網進行了15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二者唯一的不同在于,盡管尼曼的在線業務已經占到了其銷售總額的20%,但不管是實體店鋪還是電子商務,其此前從未涉足中國市場,而梅西好歹還在一年前將中國納入了其國際直郵區域。2012年底,尼曼百貨中文網站上線,梅西也將從2013年開始在佳品網旗下的歐美網平臺上銷售部分自有品牌商品。
對這些海外巨頭來說,選擇與本土電商合作,可以更快地掌握中國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以相對較低的風險和成本試水中國市場。但它們的東進攻略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選擇權在中國消費者手中。
理論上來說,與本土奢侈品電商相比,海外巨頭在資金和供應鏈上的優勢十分突出,可以滿足不少中國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引入在中國知名度有限的品牌或是在現有渠道難以購買到的商品。但尼曼中國網站上的商品遠稱不上琳瑯滿目,而Yoox早前在中國推出的奢侈品折扣網站亦表現平平。
2013年,外資勢力的跨海而來,是否能交出一張比中國同行更出色的財務報表?他們與本土同行的攜手而行,是否又能改變中國奢侈品電商市場混沌的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