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已增至94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5月底,中國社科院等單位發布的《商業藍皮書:中國商業發展報告(2009-2010)》令人矚目——截至去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已增至94億美元,全球占有率為27.5%,并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僅次于列首位的日本。預計未來5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將占據全球奢侈品消費額首位。
事實上,中國真正的奢侈品消費之路,僅走了短短的20年。這高速膨脹的20年,卻鍛造出一個世界第二,未來或達世界第一消費量的中國“豪客”。2009年步入后金融危機時代,面對西方老牌主顧們的一再萎縮,世界最頂級大牌的銷售商們都適時見識到了“中式消費”強大的救市威力;2010年上半年,瞄著需求強勁的中國市場,世界頂級品牌如同發出嘶叫的跑車,大踩油門駛向中國拓展業務,更多的奢侈品品牌紛紛如夢初醒。
業界甚至稱,也許不用到2015年,2012年中國就能在奢侈品消費上奪冠。面對轟隆而來的這場奢侈品消費盛宴,我們想知道的是,中國人真的吃得消嗎?
“中國的奢侈品消費暴漲是一扇窗口,折射著當今中國社會很多的畸形現實。”中山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導王寧對記者說。
賣家:頂級品牌集體致敬
數據的背后,是今年以來一組讓國內時尚圈從振奮到習慣的連串動作。
今年4月28日,LV在上海的淮海路和浦東同一天內新開張兩家分店。這創下了LV百年歷史上,在同一個城市同時開張兩家旗艦店的新紀錄。
另一個中國人在這幾年迅速熟絡起來的奢侈品品牌GUCCI,計劃在國內開設13~17家門店——然而到2008年底,它在中國內地的門店數量累計也不過才十六七家。
PRADA今年5月已在上海開設了3家新店,6月還將在上海商城增開1家,在接下來的7~8月份,它將在成都、廣州、杭州開設4家新店。而在此之前,PRADA在內地的所有門店數量只有17家。此外,英國名牌Vivienne Westood將在中國開設20間分店,Burberry也決定將在華分店數目由44間增至2012年前的110間;美國著名皮革品牌Coach 2010年將開設20間店,意大利名牌Ferragamo計劃開設10間店。目前在中國有20間分店的Levi's,擬于2015年前拓展至1000間分店……
讓人眼花繚亂的品牌撲面而來,在北京,在上海,在廣州,在中國的眾多二三線城市,人們奔走相告。那些過去只在時尚雜志和電視頻道中看到的大大品牌標志,說不定哪天就開到了家門口。
供職上海一家時尚媒體的陳敏說,從去年開始,媒體接到這些頂級品牌的邀約陡然呈現幾何級增長,“在市場預算中,他們大大增加了中國的份額,這種增長是爆炸式的。”過去那種在歐美國家常見的品牌預購“VIP專場”,就是把目標客戶直接邀請到店里優先選購的活動,如今開到了國內的眾多二三線城市,“我最遠去過呼和浩特,還有內蒙的一些城市。”
本報時尚薈主編李倩則記住了這樣一個細節:今年年初,本報時尚線記者前往巴黎著名的“老佛爺百貨”,LV、CHANEL的專賣店和勞力士、歐米茄手表柜臺,除了少數售貨員之外,幾乎清一色是中國顧客。在為日消費額超過5萬歐元的客人專設的VIP退稅服務辦公室,桌面堆著的大都是中國護照。
翻閱時尚薈的《中國奢侈大爆炸》專題,有這樣一段話:“2009年10月7日,巴黎時裝周落下帷幕。愛馬仕把綠茵地劃分為A—L區,其中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記者占據了K區和L區,顯而易見,這是兩個看秀角度最好的區;CHANEL的秀場雖然是圓形T臺,但最佳位置仍然只有一個,今年這個位置上大大地標注著‘CHINA’。”
“西方不亮東方亮”,在金融危機把奢侈品牌的老主顧們打擊得一蹶不振后,亞洲尤其中國是來自東方的救世主,其地位從來沒有被這樣凸顯過。于是,從2009年開始,中國就儼然是一個坐在主席團座位上的貴賓,接受著這些世界頂級名牌的集體致敬。
買家:一人有一個奢侈品夢
超越美國,僅次于日本,這個龐大奢侈品的消費量和當今老百姓有多大關系?
一周前,在一個日資公司當行政助理的廣州人王月終于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LV包。這是在天涯等論壇上人們熟知的“入門包”NEVERFULL,455歐元,退稅后折合人民幣不到4000元。她說本來是25歲生日獎勵自己的禮物,好不容易才等到有朋友到歐洲旅游,趕緊托他買一個。
“在國外買免了關稅,能便宜很多。朋友說,在德國那個專賣店,這個包被作為最平價的商品放在柜臺底下。他跟售貨員說的時候,她還很不滿意,說這個包最便宜,中國人應該挑貴一點的。”
盡管如此,王月還是很寶貝自己的第一件奢侈品。“不敢告訴媽媽多少錢,她肯定會說我花幾千塊買個包,瘋掉了。”
“朋友們都有,就是覺得自己憑什么不應該有一個。說實話這個包也不是那么好用,沒有拉鏈,在廣州很不安全。但是我覺得,背上了感覺就是挺好。”王月說,擁有LV包是她工作以后第一個想滿足的愿望。
李文蔚也很迷戀那個看起來很經典的花紋,她不僅有LV,還有GUCCI,好幾個。“北京路那個叫太白的賣場,什么新款都有,幾百塊就行了。”她買的是業內俗稱的“A貨”(仿造品)。
在廣州桂花崗的皮具批發城里,聚集著大量以第一時間仿造世界頂級名牌包為追求的廠家和經銷商。每當各大品牌的換季展示會一開完,或者明星代言人們在雜志上一露臉,他們就以最快速度把款式復制下來,然后費盡心思研究相關的材料,通常不到一兩個月就能把這些新款復制到柜臺上。
投身這個行業已經3年的李剛說,他已經掌握了業內的最高水準,“說實話,現在仿真度最高的是GUCCI,因為我們已經攻破了它的面料。我們能做到的術語是:1:1。”如今,他最大頭的客戶不是本地人,而是每年來參加廣交會的老外們。“他們都是成批成批地拉走,也不知怎么運回本國去。”
大學生周嘉玲準備從就業開啟她的奢侈品之夢。讀新聞專業的她,卻選擇做一個意大利品牌“伽達”的儲備店長。這個品牌經銷商在過去的幾年里曾經是LV、華倫天奴等品牌的中國代理商,眼看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該公司打算自己引入新的奢侈品牌來做。“目前在中國有三家分店,我面試時,公司說計劃一年內在開10間。”
盡管還沒走出校門,但是嘉玲坦言自己對奢侈品牌并不陌生,“以后工作有閑錢,都會期望擁有一下。”她笑說,這是年輕人的話題,和父輩沒有共同語言。
回溯:不滿到追捧只用20年
一方面是年輕人尤其是中產階級的瘋狂追捧,另一方面卻是部分群體的一竅不通。在中國,這是奢侈品消費的一個現狀。回溯這段中國式奢侈品消費路,你會發現,對于這些動輒有上百年歷史的奢侈品品牌,從排斥到追捧,中國人只走了20年的“高速路”。
1992年,早在全球殿堂級奢侈品牌LV(路易·威登)在北京開設第一家直營店之后的第二年,《經濟日報》便發表《賽特你太離譜了》一文,指責賽特的價格“貴得太離譜”。3個月后,《北京晚報》則以《燕莎、賽特也許不太離譜》回應。
“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主流媒體及國人對奢侈品消費,抱著質疑乃至不滿的態度。”廣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姜彩芬曾對中國的奢侈品消費作過專門研究,在她看來,國人對奢侈品消費迅猛增長時期開啟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延續至21世紀初。
“2002年北京車展,售價888萬元的賓利加長版728賣出兩輛,2003年上海車展,標價1188萬元的賓利很快被買走。2004年,賓利在中國創造了以下三項紀錄:總銷售量亞太地區第一、銷售增幅全球第一、賓利728的銷售量全球第一。2007年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奢侈品品牌高峰論壇發布,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擁有賓利、保時捷等國際頂級汽車的消費者已經超過10萬人,擁有阿瑪尼、杰尼亞等世界頂級服飾的消費者已經超過100萬,加上法國化妝品、頂級珠寶等,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現在的年銷售額已達20多億美元,這還不包括30萬的潛在私人飛機的消費者和更多潛在頂級汽車、游艇等消費者。”
“由此可見,國人對奢侈品的消費已經由不滿變成了追捧。”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