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只要你去一趟菜場,就會明白“活著”的意義。
隨著電商的爭奪戰進入下半場,“菜場”一時間成為巨頭們爭相布局的新領域。
2019年開始,傳統菜市場迎來了一群“新客戶”, 叮咚買菜加速跑馬圈地、美團啟動“美團買菜”、餓了么上線了買菜業務、蘇寧小店也宣布將上線蘇寧菜場,當線上買菜的硝煙再度燃起,盒馬卻悄悄開始了線下的嘗試。
盒馬菜市在上海登場了。
盒馬試水菜場業務
3月21日,盒馬CEO侯毅曾在一場公開活動上表示:除了盒馬鮮生之外,盒馬今年還將發展盒馬菜市、盒馬mini、盒馬F2、盒馬小站四個新業態。
僅過了一周,首家盒馬菜市便在上海開業。位于靜安區的上海五月花生活廣場,也成了盒馬菜市的首個試驗田。
從選址可見,盒馬菜市還是緊緊圍繞著“市井”這個關鍵詞。
五月花生活廣場坐落在上海市核心靜安區,距離地鐵1號線中山北路站僅有50米。
方圓500米內,就有蘇家巷、北美公寓、紫蘭苑、普鐵新村、越秀苑等十多個小區,屬于高密度的居住區,學校、銀行等生活相關配套機構也十分齊全。許多小型商超和餐飲密集分布在小區周邊,算是靜安區里十分有生活氣息的地塊之一。
雖然位于負一層,但從盒馬菜市的獨立大門便可直接搭乘電梯進入。
盒馬菜市早九晚十的營業時間,似乎比傳統菜市更貼近當下年輕人的作息。但與盒馬鮮生門店相比,盒馬菜市的客戶中老年比重有所增加,自助結賬機一旁的現金收銀柜臺也顯得熙熙攘攘。
跟盒馬鮮生一樣,門店的懸掛鏈上忙碌的傳送著等待配送的藍色包裹,冷藏貨架上整齊的陳列著包裝好的蔬菜。不同的是,在門店中島設置了大量的散裝蔬菜柜臺,消費者可以像在菜市場一樣,隨意搭配盒挑選自己喜愛的蔬菜,更多了一種“接地氣”的體驗。
“相對來說散裝菜會比包裝菜便宜一些,老年人會更喜歡在散裝菜攤位上挑著買菜,年輕人,還是網上下單的更多。”一位整理菜架的工作人員這樣說。
兩種菜的供貨渠道不同:包裝菜主要來自于盒馬自己的產地和供應鏈,而散裝菜的配送渠道來自經銷商。
“接地氣”的體驗不僅在蔬菜區域,散裝干貨和調料區比以往的包裝模式也多了些嗅覺和觸覺的體驗,與此同時,肉類也從以往包裝好的模式變成了肉類檔口,顧客可以指揮工作人員“想要哪里割哪里,想要多少割多少”。看著工作人員揮著砍刀發出“當、當、當”的聲響,仿佛回到了熟悉的傳統菜市。
與盒馬鮮生主打的“吃”和“送”相比,盒馬菜市的布局更多地是讓消費者“逛”和“買”。盒馬菜市明顯縮減了餐飲檔口數量和就餐區域面積,相應地增加了生鮮產品的比重,更突出了“菜市”的主題。
菜場的數字化改造
古龍曾說:“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
菜市場從來都不只是買賣蔬果的地方,它販賣著平淡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更承載著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希望。
從殷、周的“前朝后市”,到唐都長安的“東西兩市”,再到宋朝《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農貿集市”,菜場隨著從農耕到城市社會的變遷,串起了一直不變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人群的喧鬧、蔬果的鮮亮、肉禽的生鮮味道……菜場里醞釀著勃勃生機與活力,但生活節奏的改變,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讓菜場的市井氣味變得與外面的世界不太協調,整日穿梭于城市中的白領們也不再愿意踏入這片彌漫著原始味道的地方。
“任何沒有接觸數字化改造的業態都是市場增長的空間。”這句現代商業發展的座右銘,似乎在代表著菜場發出渴望被改造的吶喊。
易觀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到1.79萬億元,從2013年開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都保持6%以上的增長,2018年,我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增長至1.91萬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