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盒馬的得與失 談海鮮檔餐飲 我們最早做海鮮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體驗。 海鮮可以線上買也可以線下吃,而且價格便宜,這個盒馬是做成功了。這很容易,很多人學。但是做下來以后,絕大部分失敗了。 失敗的幾個原因,第一他們海鮮做得不強,沒有我這么多品類,這是業務問題。 第二我們做餐飲不是以盈利為目的,更多是為了拉動海鮮銷售,保證海鮮的新鮮度。 第三我們大量的餐飲是線上賣的,做好了打包回家吃的,我們小龍蝦一百塊錢三斤,是堂吃嗎?絕對不是,70%是像餓了么外賣一樣買回去吃的。這是我們超市里熱出的品類,多買一個菜。原來這種供給只能是飯店來供給,但超市做了這個供給以后,我們線上銷售就做得很好。 我從來沒把海鮮檔定義為餐飲。 談前置倉 前置倉是電商的衍生。從原來城市郊區的大倉,到現在是一個社區建一個倉,本質還是建倉。但新零售是用互聯網改變實體零售業,更強調“店”。 但盒馬之前也做前置倉,為什么呢?此一時彼一時。盒馬最早做設計的時候,圍繞上海開店,我跟逍遙子充分交流了無數次,我們認為前置倉的主要問題是店太小、品類太少,而且它面向的是菜場對象,我們面向中高端消費者。 第二,前置倉流量成本巨大。今年像社區團購等各種模式出來以后,對它又有一定影響。 第三,損耗巨大。 第四,客單價很低。如果免費配送就不能盈利。 當然不得不承認前置倉有兩個優點。投資成本很低,兩個點一開,這邊區域就覆蓋了。另外,它覆蓋很快。但是從阿里巴巴的角度來講,要看這個賽道里面將來的王者是誰,我們研究誰是最后的勝出者。我們認為新零售是最后的勝出者,所以還是堅持開大店。 我們并不認為前置倉能自己盈利,叮咚買菜目前的模式永遠也不會賺錢,除非它在這個流量模式之外長出另一個模式。但如果你要燒錢,那我們一起燒唄。 前置倉是一個快速覆蓋城市的過渡期的好方法,但最終是要迭代掉的。 今年下半年我們會進入其他城市,他們能做,我們肯定也能做,這個賽道我們必須占起來。作為一個過渡項目,它是占據市場的。 談輸出盒馬模式 我們曾經認為給大潤發一個線上銷售渠道就能解決問題,我們給了很多系統支持、流量支持、數字化支持,但是我們發現有幾個大挑戰。 第一是商品結構,消費者不一樣了,如果大賣場按照以前的商品結構供應現在的消費者是不夠的。 第二,線下整個商業組織體系,有很大差距,很難改變。 第三,客單價上不去。 我們盒馬這幾年一定是要成為自己。這個東西都得從商業本身、商品結構、團隊,都要產生結果,這是需要下決心辦的。我們2016年開始與三江合作,打造了全改的路數,社區店完全升級了,生鮮化大幅度增長,年輕人回來了。再比如我們盒馬mini第一家店在上海新天地也很成功。合作企業如果要做線上,不是給點流量那么簡單的。 生鮮領域,線上線下能不能一盤貨,不是絕對的。應該說,在不同場景里,線上線下一盤貨是巨大的挑戰。有的地方可以,周圍都是高消費人群,線上線下一盤貨完全沒問題。 但有的地方不行。這也是叮咚買菜在郊區做得很成功的原因,因為它替代的是菜場。 我們要迭代一種模式出來。 組織、激勵、文化和團隊 談組織、激勵和培訓 阿里巴巴要做102年,我相信阿里巴巴在,盒馬也在。 去年我講得比較少,去年我認為打下山頭更重要。但是今年我們搞組織創新、激勵創新。如果今年組織建設和激勵機制的問題不能解決,走下去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事情發生。所以今年組織機制要建立起來,只有把軟實力部分解決完了,再配上供應鏈建設、渠道建設,才能軟硬兼施。 要研究盒馬組織架構怎么做。如何協調總部、分公司、門店之間的關系。既要保證銷售和管理的統一性,又要給分公司充分的權力,這是很大的挑戰。很多超市是全國統管的,很死板。但太活躍也不行,集團優勢不能發揮出來。我們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模式出來,面臨很大挑戰。 供應鏈方面,總部采購看大品、核心,但比如大蒜,山東什么菜都要放大蒜,上海就不一樣。所以總分公司,既要統一,又要有清晰的職責分工。 激勵機制的創新。今天做得好的零售業,激勵機制很重要,比如海底撈是完善的激勵機制,胖東來也是很好的店長經營體系。所以我們在推門店經營制,把權力給店長。我希望門店的激勵要永遠大于工資,讓每個門店自身成為好的經營者,能獲得每個月的激勵。今年我們也都在做這塊兒。 第三,盒馬要建一個很好的團隊培訓機制。從大學生到總經理,十二年拿到百萬年薪。盒馬會開設各種培訓班,希望未來兩三年盒馬的骨干都是自己培養成長的。而不是像今天基本來自社會,因為我們現在培養得很少。 最好的一個培訓班是老菜我的班,叫“菜籃子班”,這些優秀的店長、總監,不僅僅是教會他們理論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面對實踐,面對挑戰怎么保持良好心態。我們希望一兩年培養出真正懂新零售的,理解阿里巴巴文化的一批盒馬新人。我們很多店長都是三十多歲,比行業里年輕十歲左右,本科畢業的。這樣的巨大人才隊伍怎樣轉化為生產力?所以今年我們大量加強培訓,阿里巴巴最強的就是培訓,利用集團資源培訓,包括外部培訓。 談精細化運營和文化建設 今年我們第一次提出了盒馬的精細化運營。前段時間盒馬關了一家店,從精細化運營來講,那家店不符合要求,所以我們關了,但并不是代表我們不開店了。我們今年到現在已經開了四十幾家店,到九月底可以達到兩百家店。 保命狂奔,還要走得更穩一點。 我們今年一項一項跟成本控制做得好的企業看齊,到底哪些環節好,哪些環節是有浪費的,包括裝修地磚買得是不是合理等,把不該花的錢扣掉。 回歸到零售業的本質,不管線下還是線上,客戶永遠希望買到好商品,快速得到服務。而企業要為這些服務實現盈利,是成本和效率的問題。 我們希望盒馬更穩一點,更扎實一點,給大家感覺是真正意義上代表中國未來的零售。 我是一個技術專家,我技術還行的,不管物流、供應鏈、零售包括經營管理,都可以。我做了三十幾年的公司,每一份工作都做到行業最高水平。我的長板是超強的商業能力,商品創新跟我的商業敏感有關系。 我的缺點呢,說話比較直率,重管理、輕文化。前段時間我看了各個企業的文化,阿里巴巴的文化、沃爾瑪的文化等等一系列企業。今年我更多就是連接盒馬的文化和團隊。 文化的形成是跟企業經營相關,是企業長期經營形成的核心能力。我們的核心價值是讓生活更加方便,變得很快樂,盒馬是好商品,在盒馬店可以吃到很多你想吃的東西。所以盒馬是“讓遠親更近,讓近鄰更親”。 文化建設、組織建設,這都是我今年的KPI,而且是主要指標。我們是創新公司,更多是公司倡導的價值觀是什么。當然還有一些盈利指標,現在不能講。 談互聯網人和實體零售人的差別 阿里員工轉崗到盒馬來,我第一句話是,要忘記你曾經是阿里巴巴的人。互聯網都很牛逼,但盒馬是很接地氣的公司。很多互聯網公司的人走出去,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第二,電商是流量經營模式,愿意燒錢買很多流量;但實體零售還是要回到零售本質,你不能生意不好就打價格戰搞促銷。盒馬今天我下了死命令,嚴格控制促銷的比例。雙十一和618這種互聯網節日,我們是只參與一部分。如果我們促銷了,退貨了,那消費者會考慮,還能不能買,門店馬上就搞死掉了。 所以我們還是追求持續的經營能力,穩定的毛利率,給消費者更多的價值創造。 其它實體零售公司過來的,首先要學習客戶第一。實體零售很多是山頭主義,盒馬不倡導這個;還有很多實體零售人是唯唯諾諾的,我一講話他們都不質疑的,所以我們要充分交流,給大家一個平等的舞臺,要敞開胸懷。 所以實體零售人的改造,相對容易一點。互聯網人的改造比較難,接地氣這件事比較難做,大部分是不靠譜的。一件小事有沒有做好,精細化運營,很難做的。他們都習慣了搞活動一搞,銷售立刻增長200%。 實體零售有實體零售的問題,但是他們學互聯網比互聯網學實體零售要快。所以我們那些總監都是實體零售來的。來三個月以后,那些套路他們都懂了,什么拉新啊復購啊線上流量怎么搞,因為商業的規律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更希望是改變實體零售業的思維模式,改變價值導向,同時發揮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每一分錢都去摳。 |
原標題:把店從房價五萬的社區開到郊區去,盒馬要跟永輝學什么?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