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此看上了什么? 集合所有力量,一再提高預算,物美為什么一定要拿下麥德龍? 對物美來說,擴張是首要的任務。此前物美為了尋求擴張,已經收購了樂天馬特華北地區所有的門店(包括北京17家店、天津2家店、燕郊1家店、涿州1家店)。物美顯然正在為其加大自己的戰略布局作準備。另外的原意當然也包括彌補2B會員業務的短板,也都是物美需要麥德龍的理由。 但最重要的,恐怕還是物美對會員制的執念。物美不算大,但本身也有著數百家商超門店,不過一直以來,因為價格低廉,其一直沒有在高端用戶層面有所開拓,會員制,就是物美最初對業務增量的思考。 時間往前推到2015年8月,物美就試水推出了旗下高端超市業態“尚佳”,開始嘗試會員店。不過,開業一年尚佳門店客流都不多,業績也是一直虧損,會員費也一度被取消。最終,2016年年底,尚佳就以關閉為結尾草草收了場。后來再上手會員制,物美依托的就是由關掉的尚美“升級”而成的以進口商品為主的GEC超市,開始運營“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全渠道零售平臺”。 對于會員制的摸索,物美還在繼續,如今則是多了麥德龍的輔助了。 而如果說上述都是物美一定要拿下麥德龍的理由,那么一定也有著雙方都有的剛需,這就是數字化。 今年1月,麥德龍中國區總裁康德也對自媒體《靈獸》表示過,不會退出中國市場,并給出了麥德龍理想合作伙伴的具體“畫像”:一是,可以讓麥德龍更接近客戶,增加數字化引流和客戶訪問;二是,可以在數字化方面幫助麥德龍快速提升,實現訂單實施與交付模式的創新;三是,可以幫助麥德龍獲得更適銷對路的商品和改善供應鏈。 可見“數字化”,是現在麥德龍的荒漠,也是之后麥德龍需要換新面貌時的關鍵詞。 在不久前的一次媒體采訪中,物美集團創始人張文中也聊到了麥德龍,他說:“物美可能還會有進一步的一些投資,來擴大物美的作用,這個也是一次機會。我也認為零售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當然是在數字化平臺之上的這種經營能力,在今天依然非常重要,而且它也能夠讓物美在規模上進一步的擴大。所以我也說中國流通產業整合擴大規模的機會,其實現在反而比以前更好了,更有基礎了。” 只是物美后來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的改造,還是基于多點的出現。 對于這次“合作”,麥德龍中國首席執行官康德(Claude Sarrailh)表示:“我們相信,物美集團和多點Dmall將加快我們的新零售轉型,確保麥德龍在高速變化、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上不斷取得成功。我們尤其感到高興的是,物美集團與我們秉持相同的價值觀,堅守我們對麥德龍DNA和品牌的承諾,這包括堅持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的最高標準以及提供眾多國際品牌和麥德龍自有品牌。” 這筆合作中,一直被認為物美“孵化品”的多點,存在感十足。 物美創始人張文中也是多點的創立人,多點存在的意義,就是為商超門店提供分數字化的解決方案。通過和多點的合作,物美將自己的會員轉換成了電子會員,數字化的加持下,目前物美的會員制有著五個使用場景:O2O兩小時配送到家、全球精選(次日達)、店內自由購、店內電子會員支付、多點秒付。 張文中曾說過:“大賣場的自我革命,與多點和超市一起擁抱互聯網有著異曲同工的地方,就是擁抱互聯網,你得從上到下,從思想到行動都得革命,包括流程和組織都得變,不變是不行的。反過來說,一個賣場如果說20年都不變,甚至,從國外開始有大賣場距今都五六十年了還不變,肯定是不行的。對物美來說,賣場小型化是我們過去一直堅定不移的,雖然有些店面積縮小了一半,但它的銷售額沒有受什么影響,而且關鍵是我們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及時進行更新。” 數字化不是簡單的門店功夫,它要求賣場需要從前臺到后端、從供應鏈到商品端進行全方位的改變。 對于物美來說,商品的數字化體現在數據上,最直接的就是商品周轉率的提升:通過APP進行的采銷,實行“以銷定囤”的所謂“倒逼機制”,如此一來,門店備貨和補貨問題就可以進行改善,一個APP,就打通了商戶和供應鏈之間的所有通道。 對于改造后的成績,物美集團總裁張斌曾經透露過被多點Dmall改造的物美超市聯想橋店單店的數據:O2O訂單增至日均415單,占比達店鋪銷售的10%;25~35歲顧客占比達到36%,比過去提高7%;員工數由改造前的160人縮減至91人。 可以說,被物美拿下之后,在理想狀態下,麥德龍的改造方向就是數字化門店的改造和C端會員的涌入。麥德龍和多點的合作或許也可期, 通過多點下單進行揀貨配送的模式,被附上了“2小時達”的預期,這對物流一直是個bug的麥德龍來說,就是一場及時雨。 而虎嗅發現,截止今年9月,目前麥德龍北京的門店已經有四家入駐了多點APP平臺。 隨著麥德龍的結局一出,外資零售終于在中國結束了它最后的倔強。2019也已經趨近年尾,這個應該被記在零售歷史上的一年,終于在歲末年初揭示了未來的走向:新的競爭格局已經拉開了一角,本土零售業的新的精彩故事,已經提前作出了預告。 一個零售老兵的回馬槍 其實,這并非中國本土零售企業第一次收購外資知名超市品牌與資產,除了蘇寧家樂福收購案,更早的還有華潤萬家對英國零售巨頭TESCO中國業務的收購。那一次在華潤老帥洪杰主導下的收購案,真正開了中資大賣場收購案的先河。 不過,前兩次收購案,更為受到關注的,往往是被收購標的的顯赫江湖地位。而物美和多點攜手的這一次并不相同,最受矚目的其實是一個人,物美集團創始人張文中。 出生于1962年的張文中,2006年遭遇冤案時,正是44歲。在改革開放的第一代企業家中,很多人都是在40歲后開始創業,比如柳傳志、零售業的陳曉。但是張文中當時已經把物美做得有模有樣,并且在香港上市。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那個冤案,張文中或許能夠在他最年富力強的年華里,做出更多的事情。 人生和歷史都無法假設,9年后張文中才恢復自由。而那時,電商互聯網已經把實體零售業打得一度找不到北。整個行業也陷入了迷茫中。 這是天大的命運玩笑。不過,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的張文中,首先應該慶幸自己當年的專業選擇,中國零售業后來的發展方向,最終走向了數字化。這反而成為了張文中的優勢,逝去的時間無法彌補,但是人與人之間認知理念的差距,卻與年齡無關。熟悉IT和互聯網,篤定這一方向的張文中再次創業創辦多點。 他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與時間作戰。幸運的是,趨勢站在他這一邊。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數字化浪潮對零售業的洗禮,如果今天的零售業還是活在過去的邏輯里,那么張文中即使心有不甘,他又能如何對抗自然規律?但是,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讓張文中的過去積累的知識和理念,幫助他完成了對時間的跨越。 這種跨越不僅是一個人的跨越,也是本土零售業實現彎道超車的基礎。這次對麥德龍的收購,無疑也是一次振奮人心的勵志故事。對于張文中個人來說,看對了趨勢,就是最大程度的節約了時間。 最終,擁抱趨勢的人,時代也會去擁抱他。此處確實應有掌聲。 |
原標題:前有家樂福后有麥德龍 外資零售在中國的至暗時刻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