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危險苗頭的意思,是說經過疫情考驗之后的零售企業,普遍都有線上訂單供不應求的過載經歷。導致部分實體零售企業產生了可以借助這股趨勢,重走自建線上業務的幻覺。 商業的安全與危險存在一線之隔的原因,基本都是把臨時好運當固有能力,把短暫風口當長期機會。既高估或錯估了自己的實際實力,又在付出真金白銀的損失之后,連個教訓都沒留下。 2013年興起的實體零售O2O模式,還有后來全行業轉型電商的盲從探索,就是實體零售業曾經犯過一次集體錯誤的真實教訓。 如果說那批試圖轉型線上的,以及至今還保留著線上業務的零售企業。真實情況反倒都在背靠著某個互聯網平臺,或者干脆是走著第三方本地交易和即配平臺的模式。 如果再往深層次挖掘這其中集體陷入“盲從探索-抓住線上紅利-吃虧教訓”的循環原因。應該是這些零售企業至今分不清,什么是基于門店做線上訂單的增量業績?什么是企業自身戰略轉型的方向和方法? 2020年初的這場疫情帶給全社會巨大的影響和損失,但也讓我們看到了線上到家業務的盲從感有所抬頭。這些零售商會認為,經過疫情下全民手機買菜購物的習慣培養,自己企業現在趕上了部署線上業務的歷史黃金期。 危險又在悄悄的滋生。老百姓習慣在手機購物,和必須去你家門店購物,有什么必然關系?疫情期間全民在家買菜的習慣,其實屬于缺乏真實需求和充沛供給下的臨時保障措施。這種賣方市場行為,導致消費者的行為驅動過于被動。一旦疫情結束之后,手機買菜購物的行為延續性,還是要尊重消費和需求和零售的客觀規律。 零售企業要不要涉足線上業務?怎么涉足線上業務?其實還是回到了這個產業線上化工程的幾個基本問題:訂單從哪里來?履約怎么做?數字化怎么建設?成本和利潤模型怎么設計? 重估實體零售的線上化價值 中國現在每年有41萬億的消費零售總額,其中,線上份額占到10萬億(國家統計局2019年全年數據)。這里面的中小線上線下企業,又占據了一半多的供給份額。這些企業的特點是,企業總數非常多,企業自身體量又有限。 現實情況決定了,中小企業參與整個線上零售市場份額,實際上都和優質的第三方線上平臺完成的。我們必須承認這次疫情給全國所有人習慣手機下單,上了一堂歷史性的培訓課。疫情過后,中國確實進入到幾乎人人都能手機下單的歷史最好時期,尤其是對于家庭日常所需的生鮮品和日用品。 可是,疫情只是帶來手機下單習慣的培養,解決不了你家門店的訂單從哪里來?就像上述所言,老百姓習慣用手機購物,跟憑什么一定要買你家超市的東西,可不是一碼事。 巨大的社會化普及教育帶來的趨勢變化,導致傳統零售商開始萌發出自建線上業務的欲望。自建一套自營模式風險在哪里?選擇第三方線上平臺合作的終極價值在哪里?成為當前欲望落地的兩個主要糾結。 自建一套線上自營業務,里面隱藏的坑,已經讓上一輪傳統零售電商化浪潮,付出了百億級的學費。永輝、大潤發、沃爾瑪、步步高……哪家不是幾十億學費的探索? 能力不足,方向不明,資源錯配,定位失策,導致實體零售業的線上化轉型,幾乎很難讓人相信憑自己能闖出來。 也因為如此,縱觀整個行業以實體店的形式,很好實現線上化業務的零售企業,恐怕只有盒馬和京東七鮮兩家企業。這兩家企業,總體來說還是從零設計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 可是,盒馬和七鮮的自營,也不是完全的自己單干模式。大量來自阿里、京東生態體系資源的復用,甚至來自其他即配平臺的物流資源調配,也出現在兩家企業的早期創業階段。 實體零售能不能做純自營模式,客觀規律導致其成功概率既很稀缺,也不可能完全單一化。 我們評估下來看到,零售企業基本不可能走通完全的自營之路。原因在于低估了做好線上業務的三個難度(下述詳情),也高估了自己作為零售企業的能力邊界,更是忽略了第三方平臺的判斷標準,以及多層面借力的靈活態度。 什么叫第三方平臺的標準?以這次疫情的全行業涉足線上化來說。恰恰是2020年之前,整個第三方線上平臺,在消費者習慣培養(流量),產業數字化升級優化(數字中臺),同城即配履約能力(配送)方面,整個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幸運的達到一個很完整的程度。 簡單的說,包括SaaS平臺、小程序、同城即配物流等所有第三方平臺,極大的簡化和標準化了實體零售標配線上生意的模式。 這種整個行業提前完成好的準備工作,才讓疫情期間幾乎所有零售企業,能較為輕松的涉足線上。大潤發在武漢的門店,疫情期間履約的所有團購訂單,跟阿里這幾年的數字化改造基本沒有關系。大潤發僅僅憑借微信群,就完成了從門店到社區的訂單收集和履約配送。 但是,大潤發自己都不相信,疫情解封之后的武漢,還能延續這種簡略版的線上團購業務。團購的業務,大潤發依然要和菜鳥驛站,繼續從2019年中期就在籌備的復雜工程。 再說,就算是第三方平臺,他們能走到今天這步也很不容易。5年前O2O時代啟動的超市到家即配業務,發展到今天就經歷了至少幾輪整體大升級。 第一,訂單突然暴漲之后,門店作業忙不過怎么辦?意味著三方平臺要把工作深入到零售企業的數字中臺-ERP系統。將三方平臺的前臺交易,與門店貨架和庫存動態同步。 第二,三方平臺如果觸碰到零售企業的數字中臺,企業對其數據安全和系統流暢對接的擔憂怎么辦?這就逼著三方平臺得開發一個類似虛擬機的中臺系統,能夠和零售企業原有的ERP系統,實現單向傳輸的雙系統運營。什么意思呢?即平臺的系統只需要同步門店幾個必要的庫存、庫位、收銀等幾個數據即可,門店ERP不需要向平臺做太多數據共享。這類平臺中臺系統,較為著名的有美團管家收銀系統,京東到家海博系統等。 第三,當門店對接多個線上平臺,導致門店要為多個三方平臺,配置多套運營班底的成本倍增怎么辦?這時候第三方平臺的系統,就不能過于封閉排他。需要在中臺開放性方面,從“門店-平臺”的點對點對接,升級為“門店-平臺-其他平臺”的多面開放性對接。即美團的數字中臺,能夠幫助永輝超市,也能同時管理同店京東到家的訂單。如果美團的數字中臺真能做到的話。 第四,當門店在第三方平臺的合作當中,發現終極價值并沒有落地在門店,而是倒向了第三方平臺APP的時候,門店怎么規避這種風險?即某個第三方平臺自身不夠純粹化,存在排他性制約門店開拓更多線上業務的機會,零售企業怎么快速甄別并防范這種被“綁架”的風險?這時候,又要逼著第三方平臺,必須拿出可自我拆解出不同模塊的高度純粹性。形成一個門店的在線業務,可以同時使用A平臺的流量,B平臺的數字中臺,C平臺的即配物流,這種讓零售企業高度自主靈活的合作方式。 哪些第三方平臺是排他性的獨家合作?哪些第三方平臺可以滿足零售企業拆分出不同資源模塊?相信很多零售企業已經心中有數。 |
原標題:實體零售的危險苗頭:企業真的能夠自建線上業務?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