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所認為的奢侈品還很奢侈嗎?隨著大眾市場和新興市場發展的變化,奢侈品業開始走產業化、集團化路線,追逐利潤成為其宗旨。但由于品牌管理能力的缺陷及其他原因,不少奢侈品只存奢侈品之“名”,而沒有奢侈品之“實”了。而有些則經過市場的沉煉,連“名”也已蕩然無存。 隨著大眾市場和新興市場發展的變化,奢侈品業已經開始走產業化、集團化路線,追逐利潤成為奢侈品牌的宗旨。 不少著名的奢侈品品牌,在擴張市場容量的同時,由于品牌管理能力的缺陷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丟掉了自己的“品牌重量”,只存奢侈品之“名”,而沒有奢侈品之“實”,有些品牌經過市場的沉煉,連奢侈品之“名”也已蕩然無存。 “沒落”的奢侈品大牌,失去了其原本奢華、高貴的形象,也丟掉了帶給消費者“榮耀”和“滿足”的那份能力。 LV:讓身份減分它不叫“奢侈品牌”了  相關分析指出,高端消費者之所以愿意花大價錢購買奢侈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品牌的核心價值,買它能證明和提升自己的身份。由于大眾化和假貨泛濫造成奢侈品品牌的價值在急劇下降,很多高端消費者已經不認同LV了,甚至認為買LV產品反而是在讓其身份減分。 據加拿大《溫哥華太陽報》文章曾報道,31歲的戴西·劉在一家跨國化妝品公司工作,她有兩個LV的手包,不過,卻表示“雖然它們仍然很流行,但我再也不會背了。我覺得這個品牌不再適合我。” 南方日報報道稱,在渠道快速搭建的背景下,LV的產品也漸漸變得滿大街隨處可見,早已沒有了奢侈品那種令人艷羨的范兒。取而代之的,是LV越發表現出的“快消化”,即渠道下沉至底層、加強購買的便利性、產品設計追求時尚以及對于銷量和利潤的迷戀。 “LV肯定是走大眾化路線的,它也不叫‘奢侈品牌’了,它的策略就是走量,迅速擴張,包括古馳,它們在逐漸失去品牌號召力。”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接受采訪時曾說。在她眼中,雖然“奢侈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但“頂級小眾定制的品牌”才能稱之為奢侈品。 “而且,LV的假貨也太多,嚴重影響它的品牌形象,導致中國的富有階層在拋棄LV,已經不認同LV了,甚至認為再買LV的產品是讓其身份減分的。”周婷指出。 “真正的富有,真正的百萬富翁,他們不會買LV或古奇,因為它們太大路貨了。”中國市場研究集團創始人和董事總經理雷小山(ShaunRein)說,“有錢人越來越富,他們渴望那種專屬品,更突出自己的個性。”
卡地亞:中國遭遇危機或淪為下一個LV  理財周報近日報道稱,對卡地亞而言的危機是:淪為下一個LV。報道稱,這不是聳人聽聞,因為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極具迷惑性,足以淹沒曾經的輝煌。 根據財富品質發布的《2012年中國奢侈品報告》中“國際奢侈品牌中國開店王TOP10”顯示,位居第一的卡地亞在中國的店面數高達224家,遙遙領先第二名BOSS的142家,而LV以50家的數量未進入前十。 有數據顯示,卡地亞在中國投放的廣告位居各大奢侈品第一位,但是,大量的廣告和眾多的門店,反而導致品牌價值的下降,因為這與奢侈品本身的稀缺屬性相違背。有消費者覺得,這個品牌不能弄到滿大街都是的地步。消費者稱,如果店鋪開的滿大街都是,就有點掉價的感覺了。 “因為卡地亞現在的發展狀態跟LV非常像,而且比LV的店面數還要大,在國內的店面應該是三位數左右。”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一語驚人。“一般來講,店面數達到三位數這個是危險信號,品牌價值就往下走了。店越多不代表品牌越強,反而是品牌價值的一種下降,特別是在大眾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價值。” 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也表示,卡地亞現在的市場地位跟LV非常像,非常危險。 另據報道,卡地亞在中國的許多門店,店員的服務態度相當冷淡。店面布置也看不出“皇帝珠寶商”的高貴氣質,在消費者心中也只知道卡地亞一萬元左右的LOVE系列和三萬元左右的藍氣球系列腕表,對它的頂級珠寶系列知之甚少。 愛馬仕:淪為炫富代表品牌形象大幅下降  據經濟之聲2011年8月12日報道,郭美美用愛馬仕皮包炫富之后,愛馬仕銷售量上升7%,被央視主持人芮成綱微博評論為炫富和賄賂工具。 報道稱,郭美美微博炫富,自稱有很多愛馬仕皮包,一時間“愛馬仕”品牌隨著郭美美事件,通過網絡、報紙傳到了愛馬仕還沒有布點的二三線城市。 另據中國企業家2011年報道,“郭美美”已成為愛馬仕新的代名詞,甚至有人開玩笑,在中國,愛馬仕包可以直接改名叫“郭美美包”,它與高貴、端莊沒有半點關系,它與炫富、虛榮、行賄與腐敗緊密相連。 作為承載品牌歷史文化的愛馬仕“Birkin”包被直接貼上了“虛榮膚淺”的標簽。在這些網友的眼里,只有暴發戶才會買這些東西,毫無內涵與高雅可言。愛馬仕一直以來都在打造高端文化品質的形象,但是郭美美讓這個品牌一下變成了炫富工具的代表,對品牌形象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除了炫富與虛榮,因郭美美事件背后復雜的社會關系,愛馬仕也與行賄與腐敗相聯系。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地出現二手包專賣店,專門收購名牌包。將收到的包拿到店里套現,兩全其美。送包和收包的默契配合,共同創造了一種腐敗賄賂新模式。 香奈兒:瑜伽毯也生產被痛批“違背創牌初衷”  據2013年5月27日重慶晚報報道,著名時尚雜志《ELLE》的資深編輯主任李孟蘇感嘆如今奢侈品已不是它本來有的樣子,“已經被商業污染了。”李孟蘇說,她所理解的奢侈品除了材質珍貴、做工考究,還有一個要素就是數量少。“奢侈的本意是獨一無二,但現在用的人太多,而且大部分人都根本不理解其中的文化。” 在感嘆消費者不懂奢侈品文化的同時,李孟蘇認為奢侈品生產商也被商業所庸俗化。“生產商也開始瞄準熱點,什么產品熱門就生產什么,完全是墮落了,香奈兒就是其中之一。” 重慶晨報報道說,李孟蘇對香奈兒生產瑜伽墊、甚至涉足游艇制作表示非常遺憾,“現在的繼承者背離了香奈兒小姐當年設立品牌的初衷,產品線的混亂勢必造成定位模糊,文化的成分也耗損在這種盲目擴張中,對于整個人類文明來說,真是很悲哀的事。” 據《環球》雜志報道,一些在歐美發展已不如意的“國際品牌”對中國等亞洲新興市場趨之若鶩。他們重塑自己,巧妙營銷,以建立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奢華”形象。這其中,部分國外二線品牌搖身一變,化作“大牌奢侈品”,還有一些洋品牌,在本土大量閉店,難得一見,卻在中國家喻戶曉,受人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