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涵 中環春天影管公司董事、原珠江影業股份公司常務副總 觀點:探索“影院+”,構建小生態 關于“影院+”,我們做了不少探索。第一階段,“認識中環從一杯咖啡開始”。第二階段,啟動簡餐和共享書吧服務,簡餐是影城員工自己做的,鼓勵員工在工作中學習,這樣工作就不枯燥。共享書吧我們做得很專業,投資幾十萬,在觀影會員體系之外又建了圖書會員體系,會員觀眾可以把書帶回家免費看一個月。一些小學生放學后就到影城書吧寫作業,有些還搶著當小小圖書管理員。小朋友和家長都愿意到中環影城看電影,形成了群聚效應。傳播讀書信息讓影城每天都能和觀眾“見面”。 第三階段,去年在一個新區建影院,嘗試拿掉一個大廳,用1000平米做了健身房。收入不比3000平米的影院差。精細化管理的影院,跨界健身業務有品牌、流量、成本、模式等多個優勢,能形成第三個會員體系。影院關門至今,但健身房3月底復工,餐飲也在經營,每天有3萬塊收入。全國影城多數在“冬眠”,我們比較活躍,影城持續有聲音,因為公司有方向、員工有活力。 下半年要在有條件的影院都嵌入健身工作室。跨界怎樣才能做好?首先把新業務的底層邏輯搞清楚,其次是頂層設計,一定要合作靠譜專業團隊,骨干要入股,因為是探索,不讓公司股東冒險。培育期的影城,健身房可多承擔一些成本,各業態相互站臺。團隊形成“命運共同體”,才能更好地服務,影城上座率就高。 |
原標題: / 編輯: |
|